谗人

监谤兆周蹙,偶语挤秦亡。

古风下刺上,国步安且强。

靖康发深痛,熙丰启馀殃。

惜哉天子明,未免谗者伤。

谗者亦何为,君子名愈彰。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监视诽谤的征兆,秦朝因小言而灭亡。
古代风气指责上层,国家稳定且强大。
靖康之变引发深刻痛楚,熙宁、元丰年间又延续了灾祸。
可惜的是,即使天子英明,仍难免遭受小人的伤害。
那些进谗言的人又能做什么呢?反而使君子的名声更加显著。

注释

监谤:监视诽谤。
兆:预兆。
周蹙:秦朝的危机。
偶语:私下议论。
挤:导致。
秦亡:秦朝灭亡。
古风:古代社会风气。
下刺上:指责上级。
国步:国家的步履,比喻国家状况。
安且强:安定且强大。
靖康:北宋末年。
发深痛:引发深刻的痛感。
熙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
启馀殃:延续了灾祸。
天子:皇帝。
未免:未能避免。
谗者:进谗言的人。
伤:伤害。
亦何为:又能做什么。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名愈彰:名声更加显著。

鉴赏

这首诗名为《谗人》,是宋代诗人黄干所作。诗中通过历史典故,揭示了谣言和小人对国家稳定造成的威胁。首句“监谤兆周蹙”暗指周朝因流言而衰败,次句“偶语挤秦亡”则借秦朝灭亡的例子,强调了闲言碎语足以动摇政权。诗人接着指出,从北宋的靖康之变到王安石变法后的熙丰年间,类似的教训一再重演,尽管天子明智,仍难免遭受谗言的伤害。

诗中“靖康发深痛,熙丰启馀殃”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沉痛反思,而“惜哉天子明,未免谗者伤”则表达了对贤明君主未能避免奸佞之害的惋惜。最后两句“谗者亦何为,君子名愈彰”,看似责问,实则寓含哲理,指出即使在困境中,真正的君子名声反而更加显扬,暗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史为鉴,批评了谗言的危害,同时也赞美了君子在逆境中的坚守,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收录诗词(82)

黄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鼓山登大顶峰

登山如学道,可进不可已。

悬崖更千仞,壮志须万里。

平生石鼓怀,独酌灵源水。

峨峨大顶峰,欲往辄中止。

今朝复何朝,击楫渡清泚。

好风从西来,缥渺吹游子。

褰褰涉危巅,万象得俯视。

东南际大海,日月旋磨蚁。

烟云隔洲渚,历历犹可指。

城中十万家,嚣杂不到耳。

郊原与廛市,琐碎如聚米。

同来皆良俦,得酒共欢喜。

深林更叫啸,磐石恣徙倚。

摩挲陈公碑,岁月为我纪。

更持末后句,归以铭吾几。

形式: 古风

答曾伯玉借长编二首(其二)

祥麟踣鲁郊,孔袂何涟涟。

伤哉经济心,付与文字传。

马公述孔志,托意为编年。

是非一以判,纤悉不复捐。

闻君卧丘壑,茧手磨丹铅。

愿言得其解,努力希圣贤。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答曾伯玉借长编二首(其一)

白露下百草,迅商薄脩林。

幽人起长怀,感此节物深。

揽衣自徘徊,抚剑还悲吟。

丈夫各有志,莫作儿曹心。

涉远当疾趋,畏景须就阴。

愿言理轻车,去上南山岑。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嘉兴道间二首(其一)

平生事幽贞,足迹不出门。

岁晚迫饥寒,暂得媒妁言。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