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对比大禹与太康两位古代帝王的治国理念和行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首句“禹业中尝替”,点出大禹的功绩,暗示其后继者可能有所替代或改变。接着,“浸微有太康”转折,引出太康,一个相对衰落的时期。诗人通过“忽违忘祖训,逸豫恣禽荒”两句,批评太康违背先祖遗训,沉溺于享乐,放纵狩猎,忽视了国家治理的重任。
“洛表留旬月,民离失万方”描绘了太康在位期间,虽然停留了一段时间,但百姓却因他的统治而流离失所,国家陷入动荡。最后,“怨歌勤五子,今古有馀伤”总结了历史的教训,指出百姓对太康的怨言,以及这种悲剧在古今皆有的共鸣,强调了历史的警示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权力与道德、享乐与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历史人物行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