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的是黄任以细腻的笔触赞美端砚的名作《端砚》。首句“羚羊峡暗秋月高”以壮丽的自然景象开篇,暗示端砚制作的背景和环境。接下来,“紫云一片沈江皋”形象地描绘了砚材的质地,如同紫色云彩沉入江边的高地。
“欲散不散能坚牢”赞美砚台的稳固与持久,暗示其质地坚硬。诗人通过“风纹水纹相周遭”进一步描绘砚面的纹理之美,犹如风和水的自然图案交织其中。接着,他将砚材比作深潭中的宝物,经过精心开采和雕琢,“石工下缒斤斧操”,展现出制砚工艺的艰辛与精细。
“诛求窟穴驱鲸鳌”运用夸张手法,形容开采过程的艰难,而“羊肝鲜割微腥臊”则暗示砚材的珍贵。诗人通过“拊不留手濡其膏”描绘砚台的光滑和细腻,以及“白叶芭蕉青葡萄”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视觉美感。
“中有浮动千溪毛”形容砚池的墨色如溪流般流动,而“纱帷画静松风颾”则以轻盈的松风比喻墨香四溢。最后,“琉璃匣底鸣嘈嘈”和“夜郎之波牂牁涛”借喻砚台的声音,犹如夜郎之地的波涛,增添了神秘感。
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比喻,赞美了端砚的质地、工艺和艺术价值,展现了作者对端砚的深深敬仰和对其制作技艺的赞叹,体现了清诗的雅致与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