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旧说明湖是海边,人民城郭总茫然。
却馀精卫未衔石,遂有祖龙来系船。
骨立何心邀锦缆,尸驱差喜脱神鞭。
山灵亦解沧桑恨,遣化西方丈六仙。
这首诗描绘了大佛石的壮观景象与历史沧桑感。开篇“旧说明湖是海边”,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过去景象的追忆,湖曾是海,如今却已消失,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迁。接着“人民城郭总茫然”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之大,昔日繁华的城郭如今只剩下一片茫然。
“却馀精卫未衔石,遂有祖龙来系船”两句,运用了精卫填海和秦始皇驾龙的故事,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暗含了对大佛石这一自然奇观的形成过程的想象与解读。
“骨立何心邀锦缆,尸驱差喜脱神鞭”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大佛石以生命,表达出它历经沧桑后,虽已骨立,但仍然坚强地存在,摆脱了过去的束缚,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力量。
最后,“山灵亦解沧桑恨,遣化西方丈六仙”将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山灵理解了历史的变迁与痛苦,最终化身为西方丈六仙,既是对大佛石的一种赞美,也是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大佛石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历史的交织,以及对时间流逝、生命坚韧与自然和谐的哲思。
不详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我亦曾裁一幅裈,翻于此处买深樽。
出门欲脱青衫典,先道酒痕非泪痕。
前度词人今白头,往来曾阅几人愁。
短章已污君家壁,试看碧纱笼得不。
风月平章赐第年,一山楼阁半湖船。
若论相业归何地,便有仙居借自天。
辽海几时归别鹤,洛阳空复怆啼鹃。
半闲后乐俱荒址,满路秋虫咽暮烟。
四围萧瑟竹声秋,空僻云房独夜愁。
风雨忽来人定后,星河犹挂树梢头。
无端阶犬迎空吠,有恨窗萤自暗投。
沈坐顿忘身客处,近城更鼓是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