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末明初的诗,作者黄玠以游历江阴君山为背景,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和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旅行体验和人生哲思。
首句“上上黄君山”,点出诗人登临的地点,接着“瞰兹大江陲”描绘了壮丽的江景。诗人感慨万千,“一展万里观,悠然千古思”,表达了对广阔天地的敬畏与历史长河的沉思。
“正北仰岱岳,稍西望淮沂”两句,诗人遥望北方的泰山和西方的淮河、沂水,暗示了对故乡和历史文化的怀念。他想象泰山俯瞰此地,自比为水中小洲,流露出谦逊和人生的渺小感。
“朝来扶桑暾,已挂弱木枝”运用神话意象,日出东方的景象象征着新的开始,即使遭遇挫折(堕马伤腕),诗人仍坚韧前行。“江尽即入海,山行复何之”则寓言人生旅途无尽,无论顺境逆境,都要继续探索。
最后四句,诗人以马车比喻人生,即使跌宕起伏,车轮仍有润滑前行的可能,表达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生短暂的深刻理解:“人世若转丸,适心苟相怡。”人生如弹丸疾转,只要心境愉悦,就能在逆境中找到乐趣。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丰富,体现了诗人面对生活挫折的坚韧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