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绂所作的《憎蚊》。诗中描绘了诗人对蚊子的厌恶之情,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蚊子的猖獗与烦扰。
首句“才瞑便??”,形象地描绘了蚊子在夜幕降临时的活跃状态,仿佛它们在黑暗中寻找猎物,充满了动态感。接着,“凭陵若骋能”一句,进一步刻画了蚊子的肆虐,它们仿佛在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力量和技巧,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
“策躯不自爱,利口向人腾。”这两句揭示了蚊子的本性,它们不顾自身安危,只为了获取食物而不断地向人类进攻,表现了蚊子的贪婪与无情。
“座客劳挥扇,书生罢炙灯。”这两句描绘了人们为了驱赶蚊子所采取的行动,无论是聚会的客人还是埋头读书的学子,都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动,挥动扇子或熄灭灯火,以求得片刻安宁,体现了蚊子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后,“秋风来旦夕,知尔不须憎。”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蚊子的理解与宽容,虽然蚊子带来了困扰,但随着秋风的到来,它们终将离去,因此无需过分憎恨。这句诗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蚊子这一常见生物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