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杜咏物小诗(其六)

欲放扁舟去,其如风起何。

伊人忘姓氏,暮色澹烟波。

潮落鱼龙远,秋高鸿雁多。

花丛曾倚玉,头白感蹉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欲乘舟离去,却因风起而无法行船的场景,充满了淡淡的忧郁与无奈。首句“欲放扁舟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冲动,他想要离开,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然而,“其如风起何”一句,转折突兀,将这种渴望瞬间化为泡影,风起云涌,阻断了前行的道路,也象征着现实的束缚与不可抗力。

接下来的“伊人忘姓氏,暮色澹烟波”两句,通过描写一位被遗忘姓名的女子在暮色中漂浮于水面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迷茫的情绪。女子的身份模糊,似乎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或理想,被外界所忽视或遗忘,只能在孤独与寂静中寻找自我。

“潮落鱼龙远,秋高鸿雁多”两句,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来隐喻人生的起伏与变迁。潮水退去,鱼龙远离,暗示着世事无常,一切美好终将消逝;而秋高气爽,鸿雁南飞,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迁徙。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最后,“花丛曾倚玉,头白感蹉跎”两句,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曾经倚靠在花丛中的“玉”,可能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纯洁,如今时光荏苒,人已白发苍苍,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这两句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次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感悟。

收录诗词(426)

黄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老杜咏物小诗(其七)

亦有凌霄意,居卑不自持。

微生幸相结,有节莫生疑。

威凤岂曾顾,蓼虫欲致辞。

从来君子道,晦塞亦如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和老杜咏物小诗(其八)

绿意了无剩,凉宵话亦疏。

葛藤须斩绝,天地尚乘除。

只恐势将倒,非关景不如。

晚风垂锦幄,全盛忆当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和老杜咏物小诗(其九)

一半长秋草,潜听虫语残。

饔飧谁过问,霜露不胜寒。

抱瓮人何处,咬春宴已阑。

泥中黄叶烂,几种得登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述怀叠东山韵(其一)

飘泊终无恨,高楼酒未寒。

十年吴下住,只作婿乡看。

风月才名重,鸾花眼界宽。

长眉山样远,不免笔花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