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张耒的作品,名为《感遇二十五首·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乱世、个人轻重和国家安危深切关怀的情感。
士生有轻重,初非他人为。
这两句表明个人的命运并不由别人决定,而是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选择。这强调了个人主体意识和自我担当。
视身真千钧,所压无不摧。
这里形象地将个人的生命比作千钧之重,暗示其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坚韧不拔、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承受的精神态度。
群偷让弊汉,喘走恐后时。
诗人用“群盗”和“弊汉”来比喻那些在乱世中为非作歹之徒,他们虽然暂时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但内心深处仍旧担忧未来可能到来的惩罚。
隆中贤少年,长啸弄锄犁。
这里诗人提到了“隆中”,即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种田隐居之地。诗人借此形象赞美那些有志向、有才华的青年,他们就像古代的贤人一样,不畏艰难,努力修炼自己的才能。
白头左将军,敛衽喜得时。
这两句中,“白头”指的是年老的将军,“敛衽”则是收起衣襟表示欢庆之意。诗人表达了对那些能够在晚年得到国家认可和重用而感到欣慰的老将军的赞美。
狠石挈紫髯,老瞒受鞭笞。
这里诗人通过“狠石”和“紫髯”的形象来描绘一个坚定不移、勇敢无畏的老战士。尽管他年迈体衰,但依旧在战争中承受着鞭挞。
艰难永安诏,委国忘其儿。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期盼,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未来深深的忧虑和担忧,虽然个人可能会被忽视,但国家的命运更是重中之重。
心知龙鸾人,不顾鸱鸦资。
诗人自信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正义与邪恶的辨别能力,即便是在混乱复杂的世道中,也能识别出真正的英才和奸佞小人,决不因私情牵累而失去判断力。
使无三顾重,一饱起相疑。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之间信任与怀疑的复杂情感。即便是最亲密的人,也可能因为一些琐事而引发深刻的怀疑,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与脆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国家安危以及人性复杂性的反思,展示了一种深沉、严肃且充满哲理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