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楼次大宗伯李老师韵

百尺清泉两岸峰,层峦终日有云封。

风前倚杖人疑鹤,涧底吹箫声作龙。

浪迹只应随故武,薄游何处问仙踪。

不因此日探奇赏,谁识深山有赤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山林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融合。首句“百尺清泉两岸峰,层峦终日有云封”以“百尺清泉”和“两岸峰”勾勒出一幅山泉潺潺、峰峦叠嶂的画面,而“终日有云封”则为这幅画添上了几分神秘与静谧,仿佛是大自然在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接着,“风前倚杖人疑鹤,涧底吹箫声作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与自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风中倚杖的行者,让人联想到仙鹤的轻盈与脱俗;而涧底吹箫的声音,仿佛化作了龙吟,既展现了音乐的美妙,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神秘。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画面,更蕴含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浪迹只应随故武,薄游何处问仙踪”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探索的渴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浪迹”与“薄游”分别体现了漫无目的的旅行与浅尝辄止的探索,而“随故武”与“问仙踪”则表达了对传统与神秘的尊重与追寻。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生活态度的思考与表达。

最后,“不因此日探奇赏,谁识深山有赤松”点明了主题,强调了通过亲身经历与探索才能真正领略到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这里的“赤松”可能象征着隐居的高士或自然界的某种奇迹,提醒读者,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好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日常琐碎、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

卢兆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夏日偕李安国昆仲过集半山楼

一雨驱烦暑,楼高纳半峰。

应知久变豹,真觉老犹龙。

与子成春服,呼童剪晚菘。

不妨时抵掌,傲对白云封。

形式: 五言律诗

贺廉翁陆公祖

使君出守二千石,小子相思十五年。

福曜不言浑雨露,文星到处自神仙。

心元介石宁持砚,手挈冰壶不饮泉。

最喜海方蒙世泽,随车先及岭西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顶湖濯云

拔地千寻耸碧岑,白云缭绕锁重林。

迎风影散诸峰净,照日光摇万壑深。

寂寂仙坛凝晚翠,萧萧天籁响秋阴。

灵湫潋滟神龙跃,几向寰中霈雨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石桥游鳞

高蹑危桥似步虚,济川无事驾乘舆。

神驱海石千重合,人度深溪万里初。

倒影迥疑悬螮蝀,狂澜真见跃龙鱼。

问君待月栏杆处,黄石何年授异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