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宵听雨二首(其二)

林外风狂,庭前雨细。两般酿做愁滋味。

孤灯暗淡欲残时,檐牙滴沥犹无已。

既不堪听,又难得睡。惊人梦也无头尾。

可能把我恨千端,和他并做春江水。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鉴赏

这首《踏莎行·春宵听雨二首(其二)》由清代诗人范贞仪所作,描绘了春夜听雨的情景,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首先,“林外风狂,庭前雨细。”这两句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室外狂风与室内细雨的不同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与动荡并存的氛围。狂风呼啸于林间,而雨则在庭院中轻柔地落下,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

接着,“两般酿做愁滋味。”这句话将风狂雨细这两种自然现象与人物内心的情感联系起来,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风狂雨细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成为主人公情感的载体,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其内心的复杂情绪。

“孤灯暗淡欲残时,檐牙滴沥犹无已。”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愁绪。孤灯在即将熄灭之时,光线暗淡,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而檐牙上的滴沥声,持续不断,仿佛是时间流逝的声音,加重了主人公的愁苦之情。这一场景的描写,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主人公无法摆脱的愁绪。

“既不堪听,又难得睡。”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面对外界声音与内心思绪交织的困扰,既无法忍受雨声的侵扰,又难以入眠,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状态。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更加凸显了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最后,“惊人梦也无头尾。可能把我恨千端,和他并做春江水。”这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主人公的梦境破碎,无始无终,象征着内心的混乱与不安。同时,将对某人的恨意比作春江之水,既广阔又深沉,形象地表达了对某种情感或境遇的深切不满与渴望释放的情绪。这种比喻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主题更为深刻,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困境与情感释放的思考。

综上所述,《踏莎行·春宵听雨二首(其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夜听雨的场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挣扎与渴望释放的情感状态。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洞察力。

收录诗词(44)

范贞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蝶恋花.暮春

春暮寻春芳草岸。绿暗红稀,已把韶华换。

隔树犹闻莺语乱。柳丝不挽春回转。

杜宇啼残春梦短。脉脉离愁,人比春还远。

把酒问天天不管。罗衣飞得春花满。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蝶恋花.送春

杜宇催春归意切。寂寞黄昏,门掩梨花月。

未解丁香犹自结。东风懊恼成轻别。

灯晕影摇明又灭。面壁迟迟,清漏频频彻。

谁与惜花人共说。春归仍有来时节。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后庭宴.别衡阳夫人后作

鸟雀喧阗,亭台闭阒。窗儿坐得残阳黑。

孤帆灯影应无眠,江风凄咽渔舟笛。

藉君林下风清,消我回肠痴癖。

而今依旧,重叠新愁入。何日梨花酒,再听夫人瑟?

形式: 词牌: 后庭宴

江城子.试灯日,将诸孤郊南谒墓,归舟遇雨

半篙春水搦蓝罗。嫩烟拖。皱微波。

点点丝丝、细雨又相和。

比我今朝双眼泪,流不尽,是谁多。

韶华锦片任閒过。蹙愁蛾。奈愁何。

忆得年时、此夜正酣歌。

戏綵含饴灯似昼,难道是,在南柯。

形式: 词牌: 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