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呼谷的《西寺施粥(其二)》描绘了清晨寺庙中分发粥食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贫苦人家为求温饱而争先恐后的画面。他们背着孩子,长途跋涉五里只为一碗粥,疲惫不堪,甚至在等待时仿佛只剩下了半条命。粥还未入口,他们已如游魂般勉强支撑。好不容易得到食物,他们坐在树根下充饥,庆幸能逃离官差的盘剥。
接着,诗人描述了寺庙施粥的热烈场面,阳光透过殿堂洒下,人们围着泉水般涌出的粥水欢呼,施舍者与接受者之间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他们暂且忘却生活的艰辛,只图眼前的满足。然而,诗人并未停留于此,而是思考更深一层,感叹若能持续如此善行,惠及更多偏远村落,那该多好。
整首诗以生动的细节和深沉的情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慈善行为深远影响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