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方广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首联“涉涧登岩费远寻,古松寒寺入榛荆”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寻访古寺的艰难过程,通过“涉涧”、“登岩”、“费远寻”等词,营造出一种探索未知的氛围,而“古松”、“寒寺”与“榛荆”的对比,则赋予了画面以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野趣。
颔联“昔贤对榻闻高咏,太守移尊非俗情”则转向了人文层面,提到过去贤士在此对坐高谈阔论的情景,以及太守邀请宾客移樽换盏的雅致之举,体现了方广寺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与情感交流的场所。
颈联“幽兰谷里堪纫佩,渌水潭边可濯缨”进一步描绘了方广寺周边的自然风光,幽兰山谷中可以采摘佩戴,渌水潭边可以洗涤帽缨,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暗示了方广寺是修身养性、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
尾联“林暝杳然迷所适,上方台殿有钟声”则以夜幕降临、林间寂静为背景,通过“迷所适”表达了在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中迷失方向的体验,而“上方台殿有钟声”则以寺庙的钟声作为结束,既呼应了开头的古寺,又增添了禅意与宁静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文、静谧与动人的交织中达到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