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六王扫地阿房起,桃源与秦分一水。

小国寡民君所怜,赋役多惭负天子。

天家正朔不得知,手种桃枝辨四时。

遗风百世尚不泯,俗无君长人熙熙。

渔舟载入人间世,却悔桃花露踪迹。

曾闻父老说秦强,不信而今解亡国。

画图曾识武陵溪,飞鸿灭没天之西。

但恨于今又千载,不闻再有渔人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桃源行》由元代诗人刘因创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历史思考,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诗开篇即以“六王扫地阿房起”点出历史背景,阿房宫的兴建象征着秦朝的强盛与奢华,与后文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接着,“桃源与秦分一水”,暗示了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隔绝,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远离尘嚣。

“小国寡民君所怜,赋役多惭负天子。”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一个国家虽小,民众生活简朴,没有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这样的社会是君主所应怜悯和追求的。

“天家正朔不得知,手种桃枝辨四时。”描述了桃花源中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人们通过种植桃树来辨认四季更替,与外界的变迁形成对比,突出了桃花源的独立与自足。

“遗风百世尚不泯,俗无君长人熙熙。”强调了桃花源文化的传承与和谐共处,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依然被铭记,人们生活得安宁快乐,没有君主的统治,却也井然有序。

“渔舟载入人间世,却悔桃花露踪迹。”通过渔人的视角,将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相连,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桃花源神秘消失的遗憾。

“曾闻父老说秦强,不信而今解亡国。”借父老之口,反思历史,秦朝的强大最终走向灭亡,而桃花源则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提醒人们珍惜和平与和谐。

“画图曾识武陵溪,飞鸿灭没天之西。”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桃花源作为理想之地的形象,同时通过“飞鸿”隐喻时间的流逝。

“但恨于今又千载,不闻再有渔人迷。”表达了对桃花源不再现世的遗憾,以及对再次发现这样美好世界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桃花源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避世之所,更是精神上的寄托,寄托了人们对和谐、自由生活的无限憧憬。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明妃曲

初闻丹青写明眸,明妃私喜六宫羞。

再闻北使选绝色,六宫无虑明妃愁。

妾身只有愁可必,万里今从汉宫出。

悔不别君未识时,免使君心怜玉质。

君心有忧在远方,但恨妾身是女郎。

飞鸿不解琵琶语,祇带离愁归故乡。

故乡休嗟妾薄命,此身虽死君恩重。

来时无数后宫花,明日飘零成底用。

宫花无用妾如何,传去哀弦幽思多。

君王要听新声谱,为谱高皇猛士歌。

形式: 古风

塞翁行

塞翁少小垄上锄,塞翁老来能捕鱼。

宋家昔日塞翁行,屯田校尉功不如。

西山瀛海接千里,长城又见开长渠。

要将一水限南北,笑杀当年刘六符。

天教陂泽养雁鹜,留与金人赋《子虚》。

我来乡国览风土,髣髴挝鼓笛呜呜。

胸中云梦忽已失,酒酣怀古皆平芜。

昔年阻水群盗居,塞翁子孙杀欲无。

至今遗老向人泣,前宋监边无远图。

形式: 古风

武当野老歌

南阳武当天下稀,峰峦巧避山自迷。

青天飞鸟不可度,但见万壑空烟霏。

山不知人从太古,白云飞来天作主。

旌旗明灭汉阳津,几阅东西互夷虏。

老人住此今百年,自言三世绝人烟。

往事不闻宣政后,初心欲返羲皇前。

脯鹿为粮豹为席,竹树苍苍岁寒国。

天分地拆保无忧,怪见北风山鬼泣。

一声白雁已成擒,回望丹梯泪满襟。

传语桃源休避世,武陵不似武当深。

形式: 古风

感秋

湘弦悠悠阻清音,驾车欲往洛水深。

白榆一叶惊河汉,万里碧霄中夜心。

玉鸾翩翩纷翠羽,髣髴机丝隔烟雾。

琼枝难得芳华年,惟恐流光两迟暮。

河傍有星名牵牛,此星既出令人愁。

明朝再见明河影,已隔人间万古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