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真觉僧房芦

何人夜折苕溪雪,吹落山堂寄清绝。

梦回轩槛非人间,一岸扶疏碎残月。

秋风索索秋意晚,叶外参差明叠巘。

颇似江南短棹归,平沙雁落汀洲远。

苍涛绕窗碧玉寒,中有渔父千古闲。

知君胸次五湖阔,波声髣髴游杏坛。

少林之孙韵枮木,避世避人何用逐。

渭川谩复千亩多,江上由来一苇足。

形式: 古风

翻译

谁在深夜折取苕溪的雪花,吹散到山堂,寄托一份清冷孤寂。
梦醒时分,窗外景色仿佛不属于人间,月光洒落,岸边稀疏的树影映着破碎的月色。
秋风吹过,晚来的秋意更显凄凉,树叶间山峦重叠,光影交错。
这情景像是江南的小船归来,沙洲上大雁落下,远方的景象显得遥远。
窗外是苍茫的波涛,碧绿如玉,渔父在此悠闲千年。
我知道你胸怀宽广如五大湖,波涛声仿佛带你游历杏坛。
你是少林的后裔,韵律如枮木般深沉,为何要逃避尘世与人群。
渭川虽有千亩良田,但江上的小舟已足够承载你的理想。

注释

苕溪:浙江的一条河流。
山堂:山中的厅堂。
轩槛:窗户或栏杆。
扶疏:稀疏而错落有致。
短棹:短桨,形容小船。
汀洲:水边的平地。
渔父:古代指在江湖中捕鱼的人。
胸次:胸襟,内心。
杏坛:传说孔子讲学的地方。
枮木:古代建筑用的木材,这里比喻深沉的韵律。
渭川:渭河,古代中国的名川。
一苇:一根芦苇,象征简朴和超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山中夜景。"何人夜折苕溪雪,吹落山堂寄清绝",开篇即设立了一个梦幻般的情境,似乎有一位高僧在深夜中于雪地采摘芦苇,而这些动作却又像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洁净和超脱。"梦回轩槛非人间,一岸扶疏碎残月",诗人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那些破碎的月光在墙头摇曳,如同时间的裂痕,让人感受到一种出世的孤寂。

"秋风索索秋意晚,叶外参差明叠巘",诗中秋风的描写,增添了季节的氛围和情感的深度,那些树叶间透出的微光,更显得时间流逝的苍茫。"颇似江南短棹归,平沙雁落汀洲远",这里诗人可能在借用江南水乡的意象来表达一种归隐的心情,那些短棹可能是渔夫的工具,而那远处的雁声,则让人感到一份孤独和遥远。

"苍涛绕窗碧玉寒,中有渔父千古闲",这两句诗描写了僧房内外的宁静与美好,那些从窗棂间流淌进来的苍莽之气,以及那如同碧玉般清冷的夜色,都让人感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平和。渔父在这千古不变的寂静中,享受着自己的悠闲。

"知君胸次五湖阔,波声髣髴游杏坛",诗中提及对朋友广阔胸襟的赞赏,那些波声仿佛能唤醒心中的某种记忆,让人不禁想起那著名的杏坛。

"少林之孙韵枮木,避世避人何用逐",这两句诗则表达了对佛法修行的一种理解,那些在少林寺中修炼的僧侣,他们的韵味如同枯木般干净,那种避世避人的行为,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渭川谩复千亩多,江上由来一苇足",诗人似乎在反思,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比如那渭川边的芦苇,或许就在生活中扮演着某种角色,而江上的那一苇,又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僧房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禅意以及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106)

吕祖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止酒

终年不举酒,爱漱玉池津。

自谓醒时好,谁知醒者嗔。

贫交滋味薄,老眠是非真。

拚死成何事,刘伶辈误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天台陈石居出示乃祖梅隐先生遗稿其序中所载与友人冯使君入蜀之事可伤因赋四十字

临文增太息,复见此人不。

义重午金诺,身轻万里游。

好诗今寡和,壮志古难酬。

一盏梅花露,年年荐陇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题周草窗江村小景扇面

飞鹭落凫渚,山花灿如绣。

爱闲人不来,柴门掩春昼。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宥]韵

八声甘州.怀渭川作

自秋来、多病意无聊,不作渭川游。

想兰菊凋疏,松筠茂密,亭馆清幽。

四望遥山万叠,叠叠翠光浮。

人道蓬莱岛,仿佛瀛洲。

居士心迷丘壑,念迂疏老懒,难觅封侯。

看才能成事业,且自抽头。

携老稚、团栾百口,要他年、在此作菟裘。

无言也,此生心事,都付东流。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