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静的画面。首句“鸟飞不到处”,写出了山之偏远与静谧,仿佛连飞鸟都难以触及。次句“乾坤剩此山”,进一步强调了山的独立和广阔,似乎整个天地间只剩下这座山的存在。
“万里架娑影”描绘山势的连绵起伏,如同万里的影子交错,展现出山的雄浑壮观。“萧然古洞间”则点出山中隐藏着古老的洞穴,增添了神秘感和历史的厚重。
“虎来依法住,云出羡僧间”两句,通过虎和云的自然景象,暗示出山中的宁静与禅意。老虎遵循自然法则在此栖息,云彩也为僧人的居所而生羡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最后两句“亦复何须食,乡人送米还”,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敬仰和对山中生活的理解。僧人无需俗世的饮食,仅靠乡人的供养就能维持,展现了修行者的清贫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山的环境和僧人的生活,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禅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马朴臣的笔触简洁而富有深意,展现了清朝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禅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