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

烦熇厌修晷,延缘迟清宵。

落景不敛暑,馀火夕自骄。

陈床弗能寐,起坐荫繁条。

珍簟无凉思,瑶纨有温飙。

安得凌风翮,万里随飘摇。

银蟾丽皎皎,云幕捲寥寥。

仰睇河汉流,无能挽天瓢。

似闻陇亩欢,夏暵敷良苗。

既洽三农利,奚辞一身焦。

所念肌骨柔,不任寒暑消。

功业未有会,已复朱颜凋。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夜晚的烦躁与渴望清凉的情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炎炎之下,人们难以入眠的苦楚。通过“烦熇”、“延缘”、“落景不敛暑”等词语,生动地刻画出夏日的酷热难耐。接着,诗人描述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只能起身坐在树荫下,感受微风带来的些许凉意。然而,即使是珍贵的竹席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凉爽,而华丽的丝绢却似乎感受到了温暖的气流。

诗人表达了对能够自由飞翔,随风飘摇的渴望,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逃离这炎热的束缚。他抬头望向明亮的月亮,试图从天空中找到一丝凉爽,但最终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这炎热的现实。诗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接着,诗人转而关注到农事,似乎听到了田野中农民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在干旱的夏季得到了雨水的滋润,农作物得以生长。这种对比,突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最后,诗人反思自己的处境,虽然肌骨柔弱,难以承受四季的变换,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尽管功业尚未成就,岁月已悄然流逝,留下了衰老的痕迹,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题忙閒图

驱车遵长坂,回马绝飞梁。

尘头高十丈,有客行趋跄。

白云带松峤,仰睇郁以苍。

中有遗世人,下笑流尘黄。

黄尘与白云,曾不隔流水。

心情一以殊,相去各万里。

形式: 古风

寄陆安甫

吾友陆士龙,瑰姿照瑶璧。

谁令厄世网,老大媚泉石。

海滨郁相望,无由慰乖隔。

萧然点笔馀,千里盈一尺。

飞泉落寒空,细路缘绝壁。

如闻犬吠声,不见人行迹。

白云缥缈际,应有神仙宅。

阆风吹瑶华,知君有遐适。

顾君庙廊器,岂久在山泽。

形式: 古风

次韵答希哲见怀兼乞草书

墙外车音寂不闻,閒缘谁解病中纷。

凉风著意吹芳树,落日含情咏碧云。

高谊乍违黄叔度,清篇先枉沈休文。

秋来定有临池兴,榻得鹅群傥见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三月廿二日家兄解事还家夜话有感

虚堂漠漠夜将分,黯黯深愁细语真。

零落尚怜门户在,艰难谁似弟兄亲。

扫床重听灯前雨,把酒惊看梦里人。

从此水边松下去,但求无事不妨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