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名为《又》。通过这首诗,陈恭尹表达了对昌黎(即韩愈)的敬仰之情,并将自己与昌黎进行了比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更为贤能。诗中以“昌黎曾为记蓝田”开篇,借用了韩愈曾经为蓝田撰文的典故,以此来引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对昌黎的尊敬。
接下来,“君较蓝田一倍贤”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比昌黎更加优秀或贤能。这种自信和自豪感在诗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文学巨匠的景仰。
“钜竹老槐俱不有,窗间松树已十年”这两句诗,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来比喻和象征。其中,“钜竹”和“老槐”可能代表了过去时代的辉煌成就或传统,而“松树”则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坚持和成长。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虽然没有那些历史上的伟大成就,但他在自己的领域内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成长和发展,如同窗边的松树一样,已经历了十年的岁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和成就的自信,以及对古代文学大家的敬仰之情。陈恭尹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