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

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

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

书生白首故习在,颠倒简牍纷朱黄。

短檠虽复作老伴,目力眩晃不可常。

平生所好忽入手,摩挲把挈喜欲狂。

兰膏潋滟支达旦,秋雨萧瑟输新凉。

讨论废忘正涂乙,遂欲尽发万卷藏。

所嗟衰病终难勉,非复当年下五行。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我十六岁时游历名利场,寄宿在僧房的廊檐。
钟声刚停脚步声又起,弟子们在堂上分坐两边。
灯笼般的薄蜡纸,明亮如云母,透出清冷的光。
回家学习的愿望却无暇实现,时光匆匆如飞驰的马车。
书生直到白头,旧习未改,满眼都是批注的红字和黄墨。
虽然短烛陪伴着我,但视力模糊,难以持久。
平生的喜好突然到手,我欣喜若狂地抚摸把玩。
夜深了,油灯闪烁直到天明,秋雨带来一丝新凉。
沉浸在讨论中忘了疲倦,想一展藏书万卷。
只叹衰老疾病难以抗拒,不再有年轻时一口气读五行的精力。

注释

我:诗人自己。
游:游历。
名场:名利场。
灵芝:比喻好的住宿条件。
借榻:借住。
栖:停留。
僧廊:僧房的走廊。
钟声:寺庙的钟声。
履声:脚步声。
弟子堂:学堂或弟子聚集的地方。
薄腊纸:薄而透明的蜡纸。
莹如云母:形容其光亮。
清光:清冷的光。
竟未暇:始终没有时间。
奔车忙:形容时光飞逝。
书生:读书人。
颠倒:混乱。
简牍:书籍和文件。
朱黄:红色和黄色的笔迹。
短檠:短烛。
老伴:长久的伴侣。
目力眩晃:视力模糊摇晃。
摩挲:抚摸。
把挈:拿取。
喜欲狂:极度欢喜。
兰膏:指油灯。
潋滟:液体流动的样子。
支达旦:持续到天亮。
秋雨:秋天的雨。
萧瑟:凄凉。
新凉:初秋的凉意。
涂乙:涂抹修改。
万卷藏:大量的藏书。
衰病:衰老疾病。
终难勉:难以避免。
下五行:一口气读五行(古代书籍一行约五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灯笼》,描绘了诗人年轻时游历名场的经历。他十六岁那年寄宿僧廊,清晨僧侣们诵经的钟声与学子们的脚步声交织,学堂内学子们分坐两厢,学习氛围浓厚。诗人提到的“灯笼”是当时学子们使用的薄腊纸灯笼,如同云母般透亮,但在忙碌的岁月中,他未能静心研读,只能以短檠为伴,但视力衰退,难以持久。当手中得到一本渴望已久的书籍时,他欣喜若狂,彻夜研读,即使秋雨带来一丝凉意,也无法抵挡阅读的热情。然而,诗人感叹岁月不饶人,身体衰弱使他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迅速阅读,只能遗憾地感慨。整首诗通过灯笼这一物象,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收录诗词(9386)

陆游(宋)

成就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 字:务观
  • 号:放翁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125—1210

相关古诗词

竹窗昼眠

初夏暑雨薄,但觉白日长。

向来万里心,尽付一竹床。

新笋出林表,森然羽林枪。

时闻解箨声,灵府生清凉。

平生喜昼眠,此志晚乃偿。

安枕了无梦,孰为蝶与庄。

徐起掬寒泉,中有菱丝香。

清啸送落日,与世永相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老马行

老马虺隤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形式: 古风

老叹

百年逝不留,万事本难料。

夜行钟漏迫,但取贤达笑。

颇疑功名事,造物付年少。

归休莫问人,晓镜勤自照。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老叹

八十未满七十馀,山巅水涯一丈夫。

长鸣未免似野鹤,生意欲尽如枯株。

临安宫阙经营初,银鞍日日醉西湖。

不须细数旧酒徒,当时儿童今亦无。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