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鹧鸪天·疝气发,入玛丽医院割治》由清代诗人杨玉衔所作,以现代医疗手术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传统文人的抒情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生死以及个人经历的独特感悟。
首句“制锦操刀未勒勋”,借用古代织锦时用刀裁剪的场景,比喻医生在手术台上的技艺与决断,但并未直接取得功勋或荣誉,暗示了医术的高超与医者的不易。
“伐毛洗髓又纷纭”一句,运用了道家修炼中的术语,形象地描绘了手术过程中的复杂与艰难,同时也暗含了对身体与精神双重层面的深刻思考。
“火烧木佛求灵骨,肠断巫猿悟脆身”这两句,通过佛教和神话的元素,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对生死无常的感慨。木佛被火烧,象征着物质世界的虚幻;巫猿悟到生命的脆弱,反映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理解。
“生死事,过来人”则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对于生死问题的深刻体验与领悟,强调了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五年巡狩记环循”一句,以古代帝王巡游的典故,比喻诗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成长的过程。
最后,“弹丸蕞尔江东窄,三割终须一掷沦”将个人的生命比作微小的弹丸,在有限的空间内经历了多次手术(三割),最终归于终结。这一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揭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巧妙地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死亡以及个人经历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