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头陀在喝水岩的生活与修行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
首句“何年此卓锡,钟磬度昏朝”,以问句形式开篇,仿佛在探寻历史的痕迹,那悠远的钟磬声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回荡在清晨与黄昏之间,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接着,“瀑水引归钵,茅庵结似瓢”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头陀的生活状态。瀑布之水如同引导他回归内心的宁静,而简陋的茅庵则如瓢一般轻盈,象征着头陀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蹑云双草屩,坐月一团焦”描绘了头陀日常生活的另一面——他踏着云雾,穿着草鞋,行走在山间,与月光为伴,或许在冥想中度过时光,这样的生活充满了孤独与静谧,但也正是这种孤独与静谧,让他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内心世界。
最后,“隔寺有禅侣,相寻不惮遥”表达了头陀与另一位禅侣之间的深厚友谊,即使路途遥远,也愿意跨越距离去相会,体现了修行路上的相互支持与心灵的相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头陀在山水间修行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静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