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吴伯秀县尉教鄞学求诗

四明万丈崖,佳气蒸氤氲。

融结固有在,特起谁如君。

丹霄舞飞霞,青春蔼奇芬。

目下开五色,剩把天香分。

飘飖忽自得,盘薄蓬海滨。

无复出岫想,傲睨黄埃尘。

秋台挟明月,驱驰下东鄞。

谈言邑庠旧,教事非易新。

诗书堕寂寞,衿佩苟朝曛。

欲借肤寸阴,化为无边春。

胡为乎水雷,珍重经纶屯。

何当自山川,流动志气神。

扇之月旦评,推以天风轮。

终然难卷藏,快睹本色真。

词章要织组,手有锦绣纹。

道义在培植,身为枝叶根。

须知大造化,不问官卑尊。

因思杜先生,如古王河汾。

宙宇非不宽,乡里乃急亲。

贤躅渐寥邈,凛凛哉斯文。

吾为石云贺,亦以勉石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四明山中万丈崖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对吴伯秀县尉在鄞学任职的赞美和期许。首联以“万丈崖”和“佳气蒸氤氲”展现山势的雄伟与灵气,赞美其独特地位。接下来的诗句通过“丹霄”、“青春蔼奇芬”形容崖顶的绚丽色彩和芬芳气息,象征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诗人鼓励吴伯秀保持高洁品格,远离世俗尘埃,如同秋台明月般清高。他对教育的理解深沉而富有责任感,认为教书育人是崇高的职责,即使面临寂寞,也要坚守。诗人希望自己的少许时光能化作无尽的春光,滋润学子们的心田。

诗中提到“水雷”和“经纶屯”,暗示吴伯秀在治学上的才智和规划,期待他能像山川一样激发志气神韵。诗人推崇公正评价,期望吴伯秀能如古代圣贤杜先生一般,无论官职大小,都能以德行和学问影响乡梓。

最后,诗人以“词章织组”、“道义培植”比喻吴伯秀在文学和道德上的深厚修养,强调无论身份高低,都应以造化之心对待教育。结尾处,诗人以石云为名,表达了对吴伯秀的祝贺,并借此诗勉励他继续努力,发扬贤人的足迹,传承文脉。

收录诗词(1350)

陈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一字子微,晚年号嵩溪遗耄,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字:谦之
  • 号:本堂
  •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弟观为众奉里神于丹山僧舍有五绝因趁韵(其一)

一入丹崖第一坳,幽然此意已有巢。

吸泉煮茗濡吟吻,洗尽人閒血肉庖。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肴]韵

弟茝饮至醉醉归蹶道中荆棘中

圣俞小饮亦百杯,高叉两手无攲颓。

曼卿登楼终日饮,端坐人谓神仙来。

二贤佳语三百载,磊磊亦有梅山在。

有人招邀无不如,吞吸樽罍气如海。

夜来一醉不为淫,归路胡为不自禁。

蹴压荆棘卧霜草,接䍦倒著披衣襟。

我来相问胡乃尔,笑而答之言纚纚。

礼岂为我辈设哉,君特未知其趣耳。

今日何日要如何,宇宙偪仄蜂一窠。

进不得以事业见,退老溪曲山之阿。

当时仰天月如水,恍惚采石江头逢醉李。

或时展转见邻檐,如席同舍郎家瓮边地。

以形骸观若狂疏,外形骸观方见吾。

世人总被形役心,我独了了心存初。

渊明对菊败篱下,岂其嗜酒谁知者。

少陵非爱牛炙酒,花鸟感时诗泪泻。

一闻此语心神惊,大梦忽觉暗忽明。

自今有酒但相觅,从人看我兄弟醉中醒。

形式: 古风

弟茝家醉中趁笔

前山屏开照檐绿,后山如坐膝抱屋。

数亩山园半亩池,松影参差庇梅竹。

九月九日天气清,银白金黄百种菊。

诗人好事酷喜客,新酒篘醲烹野蔌。

中有有识剪发妻,谈笑咄嗟具鱼肉。

我醉不知日午晡,但觉意气横山谷。

吁嗟乎为何如时,我辈得此一日福。

宇宙自隘我自宽,人生无厌我自足。

梅山生计亦凄凉,一醉何曾计饘粥。

浮邱洪崖总妄传,最好只有三万六千局。

形式: 古风

张时斋书生也坐穷以星学资身赠其远行

书生例饥困,世路方偪仄。

胡为乎此中,兀兀朝以夕。

问之俛而答,初意岂今日。

几年镫火窗,谓可生羽翼。

时事出料外,竟作沈海石。

寒谷春难回,涸辙水难激。

聊分星家波,食此一涓滴。

终然不自赡,拍案动远色。

江湖天风长,万里谁能絷。

姑以术资行,或者儒得力。

泰与否相除,剥与复消息。

要知穷非穷,当遇识者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