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二)

花影正亭亭。卷上帘旌。素娥有意欲相亲。

恁耐浮云时掩映,做弄阴晴。碧落浪翻银。

涌上江鳞。一庭春色不分明。

安得好风吹散也,依旧冰轮。

形式: 词牌: 浪淘沙令

鉴赏

这首《浪淘沙》(其二)由清代诗人张珊英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与花影交织的美丽景象。

首先,“花影正亭亭”,开篇即以“亭亭”二字形容花影之高雅、挺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氛围。接着,“卷上帘旌”,轻轻卷起窗帘,仿佛是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期待,预示着即将展开的美妙场景。

“素娥有意欲相亲”,将月亮比作“素娥”,赋予其女性化的特质,表达出月亮对人间美景的亲近之意。这里运用拟人手法,使得月亮不再只是自然界的天体,而是具有情感与意愿的存在,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恁耐浮云时掩映,做弄阴晴”,描述了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又暗示了人生境遇的起伏不定。通过“做弄阴晴”的表述,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相联系,引人深思。

“碧落浪翻银,涌上江鳞”,进一步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江面景象。碧蓝的天空与波光粼粼的江面相互映衬,形成一幅宁静而又富有动态美的画面。其中,“浪翻银”形象地表现了月光洒在水面上的璀璨效果,而“涌上江鳞”则生动地描绘了水面波纹与鱼鳞般的光影交错,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

“一庭春色不分明”,转而聚焦于庭院中的春色,但这种春色却因月光的照耀而变得模糊不清,给人一种朦胧之美。这种模糊的效果,或许象征着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即使眼前景象不甚清晰,但心中那份对美的渴望却始终如一。

最后,“安得好风吹散也,依旧冰轮”,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一阵好风能吹散眼前的雾气,让月光更加明亮,恢复其原有的圆润与完整。这里的“冰轮”再次强调了月亮的形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未来美好景象的期待与憧憬。

综上所述,《浪淘沙》(其二)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月光与花影交织的美丽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美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传达了对生活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收录诗词(46)

张珊英(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蝶恋花(其一)癸丑春日将归洞庭,闺中诸姊妹投赠诗词以为祖饯之意,予亦悲感交集,谱此以别

小劫红羊期已满。扰扰尘喧,乌兔飞如箭。

往日若多来日短。眉峰深锁何曾展。

从今省识东君面。卷起重帘,为有双飞燕。

桃李秾华才到眼。此情不比寻常见。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蝶恋花(其二)癸丑春日将归洞庭,闺中诸姊妹投赠诗词以为祖饯之意,予亦悲感交集,谱此以别

世味炎凉参已透。一树垂垂,绿遍河堤柳。

放眼静看人太瘦。吟魂怕绕屏山岫。

枝上杜鹃啼已久。催得人归,只恐人归后。

山影自怜非似旧。黄昏泪落抛红豆。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蝶恋花(其三)癸丑春日将归洞庭,闺中诸姊妹投赠诗词以为祖饯之意,予亦悲感交集,谱此以别

小院重门深锁紧。秋月春花,消得闲愁闷。

道是闷愁消得尽。那知对景添长恨。

昨夜东风来衮衮。墙角梅花,特报春来信。

只恐韶华真一瞬。此情脉脉萦方寸。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蝶恋花(其四)癸丑春日将归洞庭,闺中诸姊妹投赠诗词以为祖饯之意,予亦悲感交集,谱此以别

不敢轻将西子比。觅得陶朱,欲泛五湖里。

画舸乘风吾去矣。从今洗眼来云水。

忽听骊歌声细细。尽是阳春,多道伤离意。

后日思量凭雁鲤。尺书时把加餐慰。

形式: 词牌: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