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汪藻为张徽猷所作的挽诗之一,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敬意。
首句“天与精忠伯仲间”,以“天”喻高远,赞颂逝者生前的忠诚与高尚品质,与“伯仲”并列,强调其道德风范之卓绝。接着“功成公独拂衣闲”,描述了逝者在功业成就后,选择淡泊名利,退隐自适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其人格魅力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专城早应贤侯选,延阁荣联近侍班”,进一步赞扬逝者不仅在地方治理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还深受朝廷器重,担任要职,为国家贡献良多。同时,也暗示了逝者在官场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去国久违龙尾道,思乡长梦鹿头关”,通过“去国”、“龙尾道”、“思乡”、“鹿头关”等意象,描绘了逝者远离家乡、长期在外为官的艰辛与孤独,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更加贴近人心,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最后,“谈经尽日抠衣处,学子相逢泪雨潸”,则将焦点转向逝者生前的教书育人活动。这里通过“谈经”、“抠衣”等细节,生动地再现了逝者在学术上的严谨与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以及学生对其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尤其是“学子相逢泪雨潸”,形象地表现了学生们在追忆逝者时的悲痛与不舍,深化了主题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逝者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以及对其精神品质的深刻挖掘,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崇高敬意,也传递了对忠诚、智慧、淡泊名利等美好品质的颂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