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慎中所作的《吴云泉见寄为携者中路失之》。诗中描绘了书信在传递过程中的意外失落,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情感和哲思。
首联“尺素春贻坐阅秋,复言中路有沉浮”,以“尺素”比喻书信,春天的信件在秋天时被寄出,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中路的“沉浮”则象征着旅途中的不确定性,预示着书信可能遭遇的不测。
颔联“祇应郢客疑燕说,不是殷侯懒置邮”,郢客和燕说都是古代的典故,郢客对燕说的怀疑,暗喻了对书信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对消息真伪的担忧。殷侯懒置邮,则是借用了殷浩的故事,表达即使有心传递消息,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如愿。
颈联“气合形骸都已外,神交文字亦何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气合形容心灵契合,形骸之外指超脱物质世界的精神交流。文字在这里不仅是书信的内容,更是心灵沟通的媒介,即便失去了实际的载体,精神的交流依然存在。
尾联“崇山表岭限闽楚,岊水潇滩空自流”,以自然景观的壮丽与辽阔,反衬出人世间的渺小和书信失落后的无奈。崇山峻岭、限隔的地理环境,与自由流淌的水流形成对比,暗示了尽管外界环境变化万千,但内心的渴望和追求却始终如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书信的失落这一具体事件,表达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以及对精神交流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