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咏

棕篱蕉落贮秋阴,睡足萧然学越吟。

懒似嵇康初不锻,閒于陶令更无琴。

儿童亦习南朝事,风月应怜北客心。

五世图书幸相逐,鬓毛未许雪霜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棕榈和芭蕉的篱笆下藏着秋天的阴凉,睡醒后我悠闲地学习着越地的诗篇。
我像懒散的嵇康,懒得去打铁,比闲适的陶渊明连琴都不弹。
连孩子们也熟悉了南朝的故事,清风明月似乎理解我这北方客的心情。
祖传的书籍陪伴着我,希望它们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不让白发过早染霜。

注释

棕篱:棕榈和芭蕉构成的篱笆。
越吟:指越地的诗歌,可能指古越国或南方的文化。
嵇康: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以懒散著称。
陶令:陶渊明,东晋时期的隐士,以闲适生活闻名。
南朝事:指南朝的历史故事或文化。
北客:指来自北方的游子或移民。
五世图书:家族传承的书籍。
雪霜侵:比喻岁月的侵蚀,暗示年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首句“棕篱蕉落贮秋阴”以棕篱和凋零的香蕉营造出秋日阴郁的氛围,暗示诗人寓居之处的宁静与寂寥。次句“睡足萧然学越吟”则写出诗人慵懒中带着一丝文人雅兴,效仿越地的吟唱,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懒似嵇康初不锻,閒于陶令更无琴”两句,诗人自比为东晋名士嵇康,虽然懒散少动,但并不乏高雅情趣,甚至比陶渊明更加清闲,无需抚琴自娱。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人士大夫生活方式的认同。

“儿童亦习南朝事,风月应怜北客心”写到连儿童也熟悉南方的历史故事,而诗人身处北方,却能感受到风月间的共鸣,表达了他对故国文化的怀念以及异乡客居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五世图书幸相逐,鬓毛未许雪霜侵”则是感慨家传的图书陪伴左右,尽管年华老去,但诗人仍坚守内心,不愿让岁月的风霜侵染自己的精神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闲适中的忧郁情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自适

避难三年百感生,众虽溷浊自澄清。

閒窥鸟雀往来势,静听儿童读诵声。

但道孤生元废弃,莫言频数论平生。

大河今岁如为用,即看千官赴上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自宽

无奈愁何强自宽,细将心事乐江干。

新诗时向梦中得,明月多从枕上看。

吾道若存生有益,君恩可报死何难。

五陵祥瑞烟何在,何日端门朝百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自赋亲字韵

久息人间车马尘,香残红晻自相亲。

尝看海散千波月,亦睹莲开百叶身。

清世岂无逃虏骑,白头不是插花人。

明朝若便西归去,岳寺花迟留得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至日早雪时郊祀毕(其一)

客中至日百怀忘,欣喜遥瞻上帝乡。

雪覆紫坛天意得,风生绛节颂声长。

旧游鹓鹭浑如梦,寂对山河忽若狂。

罪籍半除犹望赦,渔阳遗种被恩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