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集杜答黎信十首(其一)

隔户杨柳弱袅袅,孰知茅斋绝低小。

人生留滞生理难,强移栖息一枝安。

朋知来问腼我颜,安得广厦千万间。

青春欲尽急还乡,身欲奋飞病在床。

荆扬春冬异风土,终日戚戚思羁旅。

形神寂寞甘辛苦,世人那得知其故。

自断此生休问天,浊醪粗饭任吾年。

将诗不必万人传。

小儿学问止论语,恰有三百青铜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卧病在床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深深感慨。首句“隔户杨柳弱袅袅”以轻柔的柳条起兴,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流转,同时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着,“孰知茅斋绝低小”一句,通过描述简陋的居所,反映了诗人生活的困顿与简朴。

“人生留滞生理难,强移栖息一枝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生活不易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困境中寻求一丝安宁的心态。“朋知来问腼我颜”,写出了朋友来访时内心的尴尬与羞愧,可能是因为疾病或生活状况不佳而感到不自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借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青春欲尽急还乡,身欲奋飞病在床”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和对自由飞翔的渴望,但现实却是身体被疾病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荆扬春冬异风土,终日戚戚思羁旅”进一步强调了地域差异带来的思乡之情,以及长时间远离家乡的苦闷。

“形神寂寞甘辛苦,世人那得知其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无奈。“自断此生休问天,浊醪粗饭任吾年”则是对命运的自我接受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将诗不必万人传”则流露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纯粹追求,不求广泛流传的淡泊心态。

最后,“小儿学问止论语,恰有三百青铜钱”以家庭琐事收尾,既体现了诗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然态度。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语言质朴而深沉,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068)

杨士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字:士奇
  • 号:东里
  •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 生卒年:1366~1444

相关古诗词

卧病集杜答黎信十首(其二)

天时人事只相催,怀抱何时独好开。

气酣日落西风来,口虽吟咏心中哀。

亦知穷愁安在哉,生前相遇且衔杯。

江上人家桃树枝,千朵万朵压枝低。

风妒红花却倒吹。

人生几何春已夏,应须旨酒送生涯。

形式: 古风

卧病集杜答黎信十首(其三)

今日苦短昨日休,万壑东逝无停留。

江花未尽会江楼,长歌短咏还相酬。

请公一来消我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卧病集杜答黎信十首(其四)

此乡之人气量窄,我独觉子神充实。

十日不一见颜色,时复看云泪沾臆。

感时抚事增惋伤,人生会合不可常。

草閤柴扉星散居,不道故人无素书。

素书一月凡一束,纸长要自三过读。

故人相见未从容,令我心中苦不足。

寒雨飒飒枯树湿,欲往城南忘南北。

感君意气无所惜,昔者相过今不得。

此心烱烱君应识。

形式: 古风

卧病集杜答黎信十首(其五)

乡里衣冠不乏贤,煎胶续弦奇自见。

前者途中一相见,去马来牛不复辨。

令渠述作与同游,宿昔一逢无此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