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慈云寺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融合。
首句“崩崖落云外,怪石相支撑”描绘了山崖峭壁,云雾缭绕,怪石林立的壮观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神秘。接着“穿林出蒙密,忽有青山横”则通过穿越茂密的树林,突然映入眼帘的青山,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静与深远。
“古寺瞰山腹,飞檐浮太清”将视线转向古寺,它坐落在山腹之中,飞檐高悬于蓝天之上,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随后“寒流出其右,㶁㶁沿阶鸣”描述了从右侧山涧流出的寒水,潺潺流过台阶,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我昔作胜游,芒鞋弄飞径”回忆了诗人昔日游览此地的情景,穿着芒鞋在山径上轻盈漫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然而,“今来四十年,白首徒自惊”感叹时间的流逝,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已是白发苍苍,不禁感慨万千。
“高僧延我入,巾冠耸峥嵘”描绘了高僧的热情款待,以及他那高耸的巾冠,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接下来“假榻寄清梦,飞泉夜澎轰”描述了诗人借宿期间,夜晚听着飞泉的轰鸣声,仿佛进入了清幽的梦境。
“残灯闻弈棋,胜负时纷争”描绘了夜晚残灯下,僧人们围坐一起下棋,胜负之间充满了欢声笑语。而“机心亦何有,战罢谩亏成”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得失皆空的深刻感悟,认为内心的机巧与计较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毫无意义。
最后,“钟声随晓风,昴宿西南倾”描绘了清晨钟声随风飘荡,昴星在西南方向渐渐隐没的画面,象征着一天新的开始。而“骊驹仆在门,吾亦问归程”则是诗人准备离开,向主人询问归途的情景,结束了这次充满诗意的旅程。
整首诗通过对慈云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同时也蕴含了对时光流转、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