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善西禅寺冲虚宫诗(其一)

学道尤须惜寸阴,漫劳饭袋走丛林。

沩山自昔提宗印,闽峤于今绝赏音。

得髓得皮无著相,非心非佛见机深。

丰干未免成饶舌,月在碧潭空指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学习佛法更要珍惜每分每秒,徒然带着空袋子奔波于寺庙丛林。
沩山和尚过去曾传承佛法正统,但在现今闽地已难觅知音赏识。
领悟佛法精髓和表象都不执着,超越心佛之见,洞察深远。
丰干禅师难免有时多言,但月光映照碧潭,他只是指向自己的内心。

注释

学道:学习佛法。
尤须:尤其需要。
惜:珍惜。
寸阴:片刻光阴。
漫劳:徒然劳累。
饭袋:比喻空虚无所承载。
走丛林:在寺庙间奔走。
沩山:历史上的佛教大师。
提宗印:传承佛法正统。
闽峤:福建地区。
绝赏音:不再有欣赏的人。
得髓:领悟佛法本质。
得皮:理解表面现象。
无著相:不执着于外在形式。
非心非佛:超越世俗之心与佛的境界。
见机深:洞察事物的本质很深。
丰干:禅宗人物。
饶舌:多嘴。
月在碧潭:月光照亮碧绿的潭水。
空指心: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李洪所作,名为《和尚善西禅寺冲虚宫诗(其一)》。诗中蕴含深厚的佛学思想,体现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理解与赞美。

“学道尤须惜寸阴,漫劳饭袋走丛林。” 这两句强调学习佛法的紧迫感和珍贵,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珍惜,而不应被世俗琐事所困缚。"沩山自昔提宗印,闽峤于今绝赏音。" 这里提到的“沩山”是指唐代高僧沩山灵佑,他的禅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闽峤”则可能是另一个地名或寺庙,表明到现在为止,那里的佛法修持已无人能与之相比。

"得髓得皮无著相,非心非佛见机深。" 这两句是对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的描绘,其中“得髓得皮”意味着透彻了禅法的精髓,“无著相”则表明修行到达无所执着的境界,而“非心非佛”是对《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体现。

最后两句"丰干未免成饶舌,月在碧潭空指心。" 可能是在批评那些口若悬河却无实践的修行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那个“碧潭”象征着清净的心灵深处。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持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于佛法的敬仰与个人内在修为的追求。

收录诗词(401)

李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尚善西禅寺冲虚宫诗(其二)

飙驭临风香霭间,支筇款步访星坛。

羽人莫问升真事,古像空瞻玉佩寒。

井冽不逢龟曳尾,鼎存犹想汞新乾。

徘徊遐想来仙骥,皂荚成阴荔子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和尚善韵

出郭寻幽兴自长,丛林梅子未全黄。

问禅欲契风幡话,宴坐聊参知见香。

触念未通成系橛,安心无法是还乡。

却怜石岊送迎处,潮落潮生有底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郑康道春日三首(其三)

弱柳低垂户,小桃初著花。

春风无管束,贫巷亦矜誇。

老觉桑榆迫,悲伤棠棣华。

劳生皆有役,常苦思无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和郑康道春日三首(其二)

内乐同颜子,高楼慕隐居。

紫苔沿砌合,红糁缀条疏。

谩听平戎操,閒寻种树书。

吾曹清净业,所好在三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