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海仙人歌为任丘刘翁双寿赋

君不见碣石高悬海上台,九河之水昆崙来。

一入淮阳五百载,地灵犹向瀛州开。

瀛州云气何超忽,北拱渔阳连汉阙。

赤畿总号帝王州,瑶堂别有神仙窟。

仙人碧发更方瞳,天姥霓衣出阆风。

台上时骑双彩凤,垆边共跨两茅龙。

当年自种蓝田璧,瑶草琳华堂下植。

学士丝纶接上台,中丞节钺通南极。

宁亲暂许帝师旋,几道封函降自天。

上食分将仙禁酒,舞衣携得御炉烟。

七十已稀况八九,如此齐眉古未有。

蓬莱谩道枣如瓜,度索虚传桃似斗。

嗟乎仙人谁与俦,瀛州平地是瀛洲。

从今岁月真多少,海水还成浅碧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瀛海仙人歌》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图景,充满了奇幻与浪漫色彩。诗人以“君不见”开头,引出对碣石、九河、淮阳等地的描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背景,随后点出瀛州这一传说中的仙界所在。通过“云气超忽”、“北拱渔阳”等词句,展现了瀛州的神秘与壮丽。

接着,诗人描绘了仙人的形象,他们拥有碧发、方瞳,身着霓裳,居住在天姥山和阆风之中,与凤凰、茅龙为伴,生活充满仙气。蓝田璧、瑶草琳华、丝纶、节钺等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暗示了仙人们非凡的地位和权力。

诗中提到仙人们享受着人间难得的荣华富贵,上食仙酒,舞衣御烟,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奢华生活。最后,诗人感慨仙人们长寿且幸福,与世隔绝,享受着自然赋予的无尽岁月。通过“海水还成浅碧流”的结尾,既是对仙境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瀛海仙人歌》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作品,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于仙界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寿封君邢翁九十长歌

翁年七十八十时,我曾两度为祝辞。

今翁算十复过九,我辞三祝翁许否。

济南古有九十人,辕生伏生席上珍。

辕生为郎官不进,伏生授女口不真。

翁今有官复有子,方瞳绿发身著紫。

江南辞客久停毫,惆怅山东邢柱史。

片纸真同片玉看,鸡林传宝出长安。

书法妙入钟王室,骚命卑陵屈宋坛。

苍梧碧竹复不少,何言玉山与琼岛。

人生百岁苦多愁,如翁千龄颜更好。

泲园东望是蓬瀛,清浅当年几度经。

自是泰阶多景瑞,珠躔已现老人星。

形式: 古风

渔阳老将行为郭总戎建安赋

渔阳老将名家子,少日趋庭弄文史。

操觚屡试不见收,投笔悲歌辞故里。

桂玉萧疏客帝城,游谈无术致公卿。

烟尘正满渔阳道,挟筴还为塞上行。

尔时戚侯镇北土,七校屯营开幕府。

江南剑客拥辕门,若个骁雄健如虎。

将军自臂六钧弓,玉帐分符细柳东。

新降部落连青海,见筑亭台跨远空。

蓟门论守不论战,十年左角无传箭。

一朝碣石见桑田,台上黄金颜色变。

归与弹铗罢登坛,手挽虹霓上钓竿。

东征西讨年来事,笑踞松根白眼观。

西京有班今有郭,文武声华何磊落。

君家难弟定远兄,一片燕然铭再凿。

闻君矍铄壮不如,八十欲近七十馀。

还看世业青云远,尽出兰台旧著书。

形式: 古风

夜雨呈候吴郎

城南学作瀼西屋,炎天试借吴郎宿。

不知有何光怪发,一夜蛟龙怒相逐。

雨声彻旦雷声奔,列缺不断高空痕。

崩涛万壑吼万马,此时已齧孤亭根。

为客睡眼不曾著,遣涉滂沱问安乐。

莫将风物动乡愁,且覆青州银凿落。

形式: 古风

吴郎歌送翁晋北游京师

旧知吴郎名,不识吴郎面。

长帆忽卷大江云,炎风五月来相见。

披衣倒屣开我关,举杯熟视成潺湲。

身如海鹤目岩电,恍然再对吾师颜。

谓我垂髫称国士,于今垂白栖空山。

生死凄凉知已报,南望其如路阻艰。

吾师当日诗名起,后驾方称王与李。

庭前秀出琼树枝,复向骚坛执牛耳。

源泉万斛泻胸中,风雨千重飞笔底。

能以遗形貌古人,还将学步嗤馀子。

白眼情知礼法疏,神心不受风尘滓。

北游一泊汶阳船,小谷城东寄数椽。

几回暝色来新涨,几夜秋声听早蝉。

仰天击剑舍我去,又向长安大道边。

昭王台畔金精拄,邹衍宫前海气悬。

吊古应歌明月塞,忧时欲赋帝京篇。

江南才人满人口,目中如君不数有。

有衣莫染洛阳尘,有钱莫买新丰酒。

汉廷公卿多世交,燕市屠沽非素友。

君王正起通天台,子虚上林出君手。

男儿七尺遇有时,安得奇才长不偶。

归来为我一扫岱峰云,夜看海中赤丸跳如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