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虫

人生如瓜牛,长负躯壳累。

何况外缘假,妄思得久寄。

兹物生海壖,乃具周身智。

常共水族游,爱此一螺翠。

延缘遂迁入,宛转据其内。

腥涎吐清波,微风纳凉吹。

扬鬐遇钓师,触急辄惊避。

两两收霜钳,虚中得静閟。

晏然称寓公,久亦渐忘伪。

如以物附物,是一即非二。

而我辞乡国,岁岁困旅次。

结屋少定踪,对之发深喟。

暇或笺虫鱼,为汝别种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寄居虫》由清代诗人魏坤所作,通过昆虫寄居的生活状态,隐喻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和内心感受。

首句“人生如瓜牛,长负躯壳累”,以瓜牛比喻人,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世间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如同瓜牛背负着沉重的外壳一样。接着,“何况外缘假,妄思得久寄”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虚幻,指出人们往往在虚假的外缘中妄想得到长久的寄托,却最终徒劳无功。

“兹物生海壖,乃具周身智”转向描述寄居虫,它生于海边,却拥有全身的智慧。这不仅是对寄居虫适应环境能力的赞美,也是对那些能在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保持自我智慧的人的肯定。

“常共水族游,爱此一螺翠”描绘了寄居虫与水族共处的和谐画面,它喜爱螺壳的翠绿,象征着在困境中寻找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延缘遂迁入,宛转据其内”描述了寄居虫如何适应新环境,进入螺壳内部,生活其中。这一过程既是对寄居虫适应力的赞颂,也是对人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之道的隐喻。

“腥涎吐清波,微风纳凉吹”通过寄居虫的行为,展现了它在新环境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吐出腥涎形成清波,微风吹过带来凉爽,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扬鬐遇钓师,触急辄惊避”描绘了寄居虫面对人类捕捞时的反应,表现出它们的警惕与逃避,同时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

“两两收霜钳,虚中得静閟”描述了寄居虫在安全的螺壳中得以平静地生活,象征着在困境中找到避难所的宁静与安全。

“晏然称寓公,久亦渐忘伪”表达了寄居虫在螺壳中长期居住后,逐渐适应并忘却外界的虚伪,象征着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可能失去自我,但也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如以物附物,是一即非二”总结了寄居虫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在特定条件下的存在即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简单的附属于其他事物。

最后,“而我辞乡国,岁岁困旅次。结屋少定踪,对之发深喟”诗人借寄居虫的生活状态,反思自己远离家乡、四处奔波的生活,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寄居虫的形象,深刻探讨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适应能力、内心挣扎与寻找安宁的过程,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语言生动,寓意深远,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7)

魏坤(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少司马杨以斋先生予告终养归里次悔馀韵

行诣谁从末俗论,陈情今日衮衣人。

喜当海宇销兵日,许乞林泉将母身。

得失不须分出处,去留总是恋君亲。

马蹄笃速行何亟,肯待河流泮早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田横岛

蹈海谁能帝汉高,同时一死等鸿毛。

只怜五百忠魂散,不及鸱夷有怒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公无渡河歌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悲洪波。

渡河尚不可,何况溟海恶浪山嵯峨。

黑云压天日无色,阴风惨淡百怪多。

君何为而来此地,粤东行省老从事。

王事有程不敢稽,疾驱海滨意难迟。

珠崖孤悬绝岛中,遥指百里舟航通。

怪云一缕起天末,舟人为语嘘长风。

君诧狂言决长往,扬帆鼓柁驰空蒙。

中流飓母果为祟,狂飙拉杂翻艨艟。

一时官吏相抱死,百二十口无遗踪,呜呼!

君非同姓屈原愿灭顶,又非求仙徐福来自沧瀛东,何为竟学披发狂痴之老叟,捐躯沉魄蛟龙宫。

君有田园吴越间,华堂窈窕临晴川。

美酒清歌娱旦暮,曲房尽贮如花颜。

何为求荣自束缚,一家飘散如飞烟。

庾岭岭头妇哭死,两子连殒浔阳船。

妾生两雏在襁褓,呱呱扶榇归荒阡。

君不见长安大道平如砥,朝入金门暮朱邸。

一朝失足蹈危机,卵覆巢倾亦如此。吁嗟乎!

宦海风波随处多,岂独人间公渡河。

形式: 古风

新草

原上离离草,春来一雨生。

寸心烧不死,万里碧无情。

油壁轻轻度,花骢款款行。

六朝佳雨地,愁煞夕阳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