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天鹅曲》由元代诗人袁桷所作,描绘了天鹅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人类对其的捕猎场景,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开篇“天鹅颈瘦身重肥”,形象地描绘了天鹅优雅而略显肥胖的体态,通过“夜宿官荡群成围”展现了天鹅群居的生活习性。接着,“芦根啑啑水蒲滑,翅足蹩曳难轻飞”描绘了天鹅在芦苇丛中觅食的情景,以及它们笨拙的飞行姿态,展现出天鹅既美丽又有些许笨拙的一面。
“参差旋地数百尺,宛转培风借双翮”则展示了天鹅在空中翱翔的壮观景象,它们在天空中翻飞,借助翅膀的力量,自由地在数百尺的高空盘旋。接下来,“翻身入云高帖天,下陋蓬蒿去无迹”进一步描绘了天鹅飞翔的高度和速度,它们仿佛能贴着天空飞翔,远离地面的低矮植物,展现出天鹅飞行的自由与高远。
“五坊手擎海东青,侧眼光透瑶台层”描述了人类对天鹅的捕猎场景,五坊之人手持海东青(一种猛禽)追逐天鹅,其目光锐利,仿佛穿透了瑶台的层层云雾。接下来,“解绦脱帽穷碧落,以掌疾掴东西倾”描绘了天鹅被捕捉后挣扎的情景,它们试图逃脱,但最终无力抵抗人类的力量。
“离披交旋百寻衮,苍鹰助击随势远”进一步描绘了天鹅在捕猎过程中与苍鹰的互动,苍鹰加入捕猎队伍,共同追逐天鹅,展现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残酷一面。
最后,“初如风轮舞长竿,末若银毬下平坂”描绘了天鹅被捕获后的命运,它们如同被长竿操控的风轮,最终落入人类之手,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蓬头喘息来献官,天颜一笑催传餐”则描绘了天鹅被送上餐桌的过程,虽然它们在挣扎,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人类的美食。
“不如家鸡栅中生死守,免使羽林春秋水边走”则是诗人对天鹅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天鹅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类捕猎行为的反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天鹅的美丽与脆弱,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