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馀三方伯三首(其二)

金门同载笔,玉垒数遗诗。

万里面如觌,千秋事所期。

官移临震泽,天与豁离思。

再会无私语,劬躬答主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挽诗《挽李馀三方伯三首(其二)》由清代诗人方苞所作,表达了对逝去的李馀三方伯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首句“金门同载笔”,描绘了两人曾共处金门,一同执笔书写的情景,金门在此处象征着朝廷或权力中心,暗示了两人曾共事于高位,共同参与国家大事。

“玉垒数遗诗”则提到在玉垒(可能指山名或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名)留下了多首诗歌,表明李馀不仅在政事上有建树,还擅长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万里面如觌,千秋事所期。”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李馀的敬仰之情,即使相隔万里,他的事迹仍被后人铭记,期待着千秋万代的传颂。

“官移临震泽,天与豁离思。”描述了李馀官职的变化,以及他面对人生变迁时的豁达心境。震泽可能指的是一个地方,也可能是象征性的表达,暗示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再会无私语,劬躬答主知。”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李馀人格的赞美,即使再次相见也无法言表心中的情感,但他勤勉尽责,忠诚于主,得到了主的认可和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对李馀的缅怀与敬仰,同时也体现了方苞对于理想政治人物的期待和追求。

收录诗词(16)

方苞(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 字:灵皋
  • 籍贯: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
  • 生卒年: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

相关古诗词

挽李馀三方伯三首(其三)

公既为邦伯,翻称门下生。

自惭无道术,焉敢正师名。

抱病仍求益,忧民实至诚。

斯人若弦剪,终古志难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别叶尔翔

四海故人尽,为君一系舟。

衰残良会少,謦咳宿心酬。

八十苦无食,千秋岂暇谋。

自惭筹莫助,别后重离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莺啼序.和梦窗韵

山河扫清再孕,警霜蟾闭户。

伫遥想、遗佩人来,碧汉休恐迟暮。

渺千里、登楼极目,来风已满晴川树。

把攀残青柳,吹成半天浓絮。

俊吕芳郊,纵辔挟弹,遂红尘紫雾。

卸葺毳都换春衣,几家霜剪裁素。

蝶成团、金泥渗袖,燕寻垒、红丝缠缕。

踏青归,重订鸳盟,挈鸥携鹭。

侬华无限,小劫旋生,好春似逆旅。

恨只恨绿章如戏,丝旆无力,渐渐浮云,酿成淫雨。

红鹃啼血,黄鹂惊梦,燕支金粉都狼籍,更横江、蜃气无人渡。

香天锦地,谁怜费尽春工,化作冷烟芜土。

伤高病洒,怅怅离群,断故情缟素。

只悄对、金凫冷焰,铁马惊飙,曼衍鱼龙,登场墉舞。

虫沙满地,鸿翱盈泽,黄金销尽还觅醉,听当筵、剑响铿庭柱。

凭谁为、问东君,恁样春光,有无主否?

形式: 词牌: 莺啼序

莺啼序.仍和梦窗韵

书生本非崔护,却桃花对户。

问从古、多少朱颜,几个无伤迟暮?

未消受、红骄紫宠,东风已绿成荫树。

更何人珍惜,从前颂椒吟絮。

暗忆年时,陌上一顾,恍看花隔雾。

正无赖、携酒狂吟,蕙心便吐芳素。

胜旗亭、双鬟赌唱,恍油壁、西陵金缕。

似双鸾,赓和桐阴,任惊鸥鹭。

黄昏风定,绛蜡花开,迟红拂入旅。

只互诉、断肠身世,落魄生涯,静对林风,不沾花雨。

情长夜短,心留身去,淩波来往偏跳脱,要无须、打桨浮槎渡。

人天会暂,惊鸿一霎翩飞,爪印尚在荃土。

蛾眉况谇,雁足浮沉,但补萝衣苧。

叹我亦、青袍如草,饱受风霜,伏骥空悲,听鸡慵舞。

镜潮休说,杜郎薄幸,知音万劫难重遇,尽牢骚休碎瑶琴柱。

天然名士倾城,福命难修,问卿悟否?

形式: 词牌: 莺啼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