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题为《答孙正之》。从诗的内容来看,王安石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孙正之的深厚情谊和对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理想的赞美。
首句“无才处处是穷涊”表明没有才能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显得贫乏,而“两地谁传万里书”则是在询问远方是否有人能够将书信传递千里。这里所说的“无才”可能指的是那些不擅长文墨之人,而“万里书”则象征着知识分子之间的情谊和交流。
接着,“节物峥嵘催岁暮,溪山萧洒入吾庐”描绘了时光飞逝、季节更迭的景象。这里的“节物”指的是随着节气变化而出现的自然物象,而“催岁暮”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迫切感。“溪山萧洒入吾庐”则是说作者居所的环境,山水之美渗透在他的生活中。
下两句,“南归犹喜寻同志,北去还闻困索居”表达了王安石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无论朋友是南行还是北往,他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处境和努力,不管是在旅途中的快乐探求还是在孤独中苦苦追寻。
最后,“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则表达了对知识分子之间情谊的珍视以及共同追求理想的决心。这里的“佳句”指的是美好的诗文和友情,而“不须论旧约”则是说这些情谊超越了旧有的约定。“相随阳羡有篮舆”则描绘了一起游历、共同探求知识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同道中人的深厚情感。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王安石对友人孙正之的情谊表达,以及对知识分子共同理想追求的赞美,展现了宋代文人之间的情谊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