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佛

缕缕袈裟叶叶云,相宗衰眇仅能存。

青鸾影下寻初地,金粟香中净六根。

收拾华严归自性,总持尘刹故称尊。

误疑宋玉工微咏,涓滴何曾报佛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以小金佛为题,描绘了对佛像的深刻感悟与敬仰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小金佛的形象与佛教教义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首联“缕缕袈裟叶叶云,相宗衰眇仅能存”以袈裟和云朵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佛像的庄严与神秘,同时也暗示了佛教文化的衰微与传承的艰难。这里“缕缕袈裟”象征着佛教的教义与传统,“叶叶云”则寓意着佛法的深远与飘渺,两者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佛像的外在之美,也揭示了其内在的深邃与博大。

颔联“青鸾影下寻初地,金粟香中净六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青鸾,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与灵性。在这里,诗人借青鸾之影,表达了在佛像前寻求心灵最初的纯净之地的愿望。金粟香,则是佛教中常用来形容佛像或寺庙内香气的词汇,象征着内心的清净与解脱。这两句诗通过视觉与嗅觉的双重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远离尘嚣的氛围,强调了通过修行达到内心清净的重要性。

颈联“收拾华严归自性,总持尘刹故称尊”揭示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华严宗的思想。华严宗主张一切法皆由自性而生,通过修行可以回归本源,实现自我超越。总持尘刹,意指掌握宇宙万物,体现了佛教对世间万象的包容与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自我认知与宇宙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佛的尊敬与崇拜。

尾联“误疑宋玉工微咏,涓滴何曾报佛恩”以典故引入,借用宋玉的微咏来比喻对佛的赞美与敬仰。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描写见长。诗人在此处表达了一种谦逊的态度,认为自己对佛的赞美与敬仰,即使如涓滴之水,也无法完全回报佛的恩泽。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之心,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中“因果报应”、“感恩回馈”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小金佛的描绘与感悟,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精神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收录诗词(386)

曾习经(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小身金天王像

至道塞天地,其小亦无外。

峨峨金天王,乃可系裙带。

梦中识眉宇,约略竖指内。

被体万缨络,承以青霞盖。

昔者吴道子,工写天蓬态。

小身维摩像,绢素易损坏。

幸托金刚力,常存栗粒界。

稽首西方仙,四十九佛会。

天龙与神鬼,围绕佛自在。

帷王遍护卫,一一證无碍。

尔来五千年,末法足感慨。

法轮倘停转,众生究何赖。

我有竺经国,护惜比金薤。

久忧虫鼠耗,颇嫌尘土秽。

得王为守藏,不觉额手拜。

稍脩香火缘,愿王发光怪。

戈剑发如神,在灵不在大。

形式: 古风

花朝江亭晏集

疲蹇倦皇路,游遨欣近郊。

所思缓郁纡,得閒轻脱逃。

兹晨始妍暖,条风递林梢。

旷朗兀崇基,栖冲秘神皋。

远瞩春稍稍,侧听鸣交交。

招邀饮文字,酌略窥夷巢。

履迹岁既深,巅毛时屡搔。

怅望斜川游,流连步兵庖。

谅无自罔情,且进杯中醪。

形式: 古风

上巳陈石遗宅小秀野旧址也

游好共城郭,觞咏连上巳。

岂伊排日欢,固云暂得美。

主人陈后山,闭门参太始。

春风入户牖,明月耀桃李。

慨然抚流节,拂拭事巾履。

佳游还命酌,澄观究今视。

草堂迹未扫,迩来三百祀。

年年惜馀春,日日取寸棰。

政尔事言句,终然趣辙轨。

净业妙双遣,澈悟惟一唯。

逐世谢勇功,端居贵明耻。

庶屏元规污,来歌沧浪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法源寺看花

车马寻常去殷辚,春光报答果何曾。

千年战伐空陈迹,满眼芳菲似中兴。

忙里偷閒宁惜醉,花间著语故生矜。

沉沉万念旋生灭,愧尔东廊扫地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