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对比东西两家的不同境遇,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材轻信易售,器重良自怜”。东家所拥有的资源(陶苦窳)虽易得,但价值不高,故而易于出售;而西家拥有珍贵的资源(琢瑚琏),却因等待合适的时机而未能及时变现。诗人以此反映了社会上对于人才或资源价值的认知差异,以及在机会与等待之间做出选择的困境。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容易获得的事物过于乐观,而对于需要时间积累和等待的事物则可能过于悲观。这种现象在古今社会中普遍存在,体现了对个人能力与社会机遇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诗人在最后两句“世事每如此,古今无不然”中,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感慨,强调了这一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并且暗示了它不受时代和地域限制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