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二)

我歌行路难,什百之端歌一端。

丈夫委质事天子,岂谓当由左右始。

九重邃远壅蔽多,疏贱孤臣竟谁恃。

君不见贾谊上书谈世务,汉皇欣然绛灌怒。

秪言旦暮即公卿,一麾却作长沙傅。

又不见董生硁硁守廉直,儒者安知丞相力。

白头不得里中卧,远徙胶西骄主国。

二公之事略无异,史策纷纷多此类。

馀风积习传至今,覆辙危机在平地。

沛国迂儒不晓事,酷信丘轲泥文字。

往年抗疏撄逆鳞,赐玦归来十二春。

岂无高足据要津,未肯低眉干贵人。

贵人方寸九折坂,况我三轮行不远。

帝阍无路欲何之,五岳寻仙未应晚。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明代薛蕙的《行路难(其二)》以行路为喻,表达了对仕途坎坷和贤能被埋没的感慨。诗人以“什百之端歌一端”开篇,感叹个人命运如同行路中的艰难,即使是微小的才华也可能被忽视。他指出,臣子虽忠心侍奉天子,但升迁并非仅凭左右亲近,而是易受权贵阻隔。

诗人引用贾谊和董生的事例,说明即使才智出众如贾谊,上书献策后也遭贬谪;董生坚守廉洁,结果却被流放到偏远之地。这两位贤士的经历暗示了当时朝廷的用人机制存在弊端,贤良之士往往难以得到公正对待。

接着,诗人批评那些拘泥于书本、不知变通的儒者,以及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受的挫折。他自比为车轮,暗示自己处境艰难,前途不明。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即使想要寻求出路,也似乎无门可入,只能寄希望于隐居或寻求仙道。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个人经历,揭示了官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展现了作者对于仕途险恶和人才埋没的深深忧虑。

收录诗词(667)

薛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 生卒年:1489~1539年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其三)

男儿有事在四方,我今胡为不下堂。

白首徒怀经济策,青袍虚忝尚书郎。

早年不睹道路涩,慷慨登朝期树立。

万分论议甫一吐,群小猜谗俄横集。

自兹投劾归田里,汹汹风波犹在耳。

敢恨流离世不容,独幸崎岖身未死。

摧藏无复异时意,攀援永谢同朝士。

始悟高贤好长往,却愧顽疏昧知止。

君不见当时汲汲鲁中叟,褰裳濡足常奔走。

七十二君冀一遇,枘凿方圜终不偶。

楚狂悲歌伤凤衰,郑人窃悼丧家狗。

大圣行藏且如此,小儒功名亦何有。

闭门不免忧饥寒,出门险巇千万端。

祸福重轻君自看,不如解却头上冠。

悬车絷马但高卧,莫叹人间行路难。

形式: 乐府曲辞

从军行

少小慕功名,击剑复谈兵。

误信封侯事,甘作从军行。

一朝备行伍,几处罹辛苦。

西南通远夷,东北攘骄虏。

武帝雄材略,土宇新开拓。

衔命驰严马,登坛延卫霍。

诸将竟邀功,岁岁出临戎。

勒兵盈塞外,发卒遍关东。

骚屑干戈动,萧条田野空。

庙谋贪战伐,边隙开胡粤。

军兴急星火,兵连淹岁月。

戈船下厉水,策马踰葱雪。

山川行未半,容鬓惊凋换。

寒冰手指堕,炎风肌肉烂。

思乡已泪尽,望远堪肠断。

怫郁鱼泣津,凌兢猿眩岸。

悠悠历绝国,险道何倾侧。

虎穴讵可入,鬼方宁易克。

间使闭昆明,单兵陷疏勒。

全军有天幸,从吏无人色。

天时变杀机,壮士奋兵威。

飞矢风鸣镝,推兵血溅衣。

长驱五王国,大破九重围。

万里悬旌出,三军奏凯归。

边垂日无事,鸟尽良弓弃。

行直贵臣憎,功高同列忌。

赏格多排沮,谤书仍负累。

白头还士伍,赭衣从吏议。

输力奉明君,忠邪不见分。

丹心徒贯日,剑气枉凌云。

人事竟莫测,天命谅难闻。

可怜麟阁上,不画李将军。

形式: 乐府曲辞

从军行(其一)

少小习胡兵,从军右北平。

先登百死阵,却破五重城。

边郡勤王苦,中朝论赏轻。

封侯自有数,安用怨匡衡。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凉州词

陇西西去抵凉州,边塞萧条处处愁。

青草不生青海曲,黑云常聚黑山头。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