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云南永昌地区的社会风貌与历史变迁。施武以“滇中竹枝词”为题,创作了多首诗歌,此为其中第七首,专写永昌。
首句“汉武穷边开永昌”,点明了永昌地区在古代的历史地位,汉武帝时期为了拓展疆域,深入边陲,开辟了这一区域,奠定了其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重要位置。
次句“哀牢部落散丁当”,哀牢是古代的一个民族,丁当可能是指其分布或活动范围。这句诗描述了哀牢部落的分散状态,反映了该地区民族融合与变迁的历史过程。
第三句“流人不学花蛮语”,“流人”指的是被流放或迁徙到此地的人口,“花蛮语”可能是指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外来人口与当地民族语言文化的隔阂,也暗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交流与适应问题。
最后一句“城郭风烟半建康”,“建康”即今南京,此处用以借指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句话描绘了永昌城郭中既有边疆特色,又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景象,体现了边疆地区文化交融与多元共存的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永昌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文化融合的面貌,既体现了边疆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也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