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溪草堂歌

补溪有草堂,乃在虞山之东四十里。

宋室遗民顾隐君,读书求志居于此。

裔孙奕叶起甲第,手植芙蓉遍溪水。

古桧阴森墓上枝,流霞照耀相思子。

数百年称顾氏庐,后来却归钱尚书。

尚书声名动台斗,善党峥嵘作魁首。

车马门前问字来,美人歌舞陈尊酒。

不知沧海几扬尘,此地还依旧主人。

依然红豆长萌蘖,当日樵夫摧作薪。

顾家经求代不替,国子先生勇绝伦。

遂将诗体尽发覆,高源一一寻昆仑。

乃知世业在德守,文章小技未为尊。

曾将草露比富贵,惟有处士名长存。

不见长安苑囿地,颓垣败甓乌鸟喧。

草堂突兀溪水滨,历宋元明传其真。

形式: 古风

鉴赏

补溪草堂,位于虞山之东四十里,是宋室遗民顾隐君读书求志之所居。后裔子孙繁衍,甲第林立,芙蓉遍植溪畔,古桧枝蔓墓上,流霞映照相思子,景色宜人。历经数百年,仍称顾氏庐舍。后来,此处归钱尚书所有,其名声显赫,善党群集,门庭若市。车马来往,文人雅士汇聚,美人歌舞,尊酒相迎。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此地依旧,主人更迭。红豆长生,见证着历史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顾家世代求学不辍,国子先生勇冠三军,诗体尽发,高源寻觅,文章虽小技,却非尊贵所在。曾以草露比喻富贵,唯有处士之名,长存世间。长安苑囿,颓垣败壁,乌鸟喧嚣,而补溪草堂,屹立溪边,宋元明清,传承至今,真实再现。

收录诗词(18)

刘大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耕南。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

  • 字:才甫
  • 号:海峰
  • 籍贯: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
  • 生卒年:1698——1780

相关古诗词

偕邵元直游吾谷

此间看山复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

长崖一障日边雨,高树独摇天半风。

侧身忽觉躯干小,挈友况在神仙中。

山灵极知我曹乐,留住绝壁残阳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读钝吟集

剪彩裁琼苦用心,平生蒙叟是知音。

西昆亦有传衣派,持论新城太刻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题柳如是画像

生绡一幅红妆影,玉貌珠冠方绮领。

眼波如月照人间,欲夺鸾篦须绝顶。

怀刺黄门悔误投,遗珠草草尚书收。

党人碑上无双士,夫婿班中第一流。

绛云楼阁起三层,红豆花枝枯复生。

班管自称诗弟子,佛香同事古先生。

勾栏院大朝廷小,红粉情多青史轻。

扁舟同过黄天荡,梁家有个青楼样。

金鼓亲提妾亦能,争奈江南不出将。

一朝九庙烟尘起,手握绳刀劝公死。

百年此际曷归乎,万论如今都定矣。

可惜尚书寿正长,丹青攘与柳枝娘。

形式: 古风

题王原祁虞山秋色图

虞山山色朝夕变,惟有秋光最可人。

老笔萧萧为写照,高松落落皆传神。

尽饶红叶争繁艳,却与白云结好邻。

吴下年年秋不改,麓台几度参迷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