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其五)

蚕丝无力烛成灰,鹦母频呼首懒回。

峡雨难拘龙变化,空花深累蝶追陪。

珠膏翠釜煎阴海,玉面丹炉避劫雷。

薄命文姬谁赎取,不如青冢镇崔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首句“蚕丝无力烛成灰”以蚕丝和蜡烛的比喻,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暗示生命的消逝如同烛光的熄灭,无力挽回。接着,“鹦母频呼首懒回”通过鹦鹉的频繁呼唤与慵懒回应,隐喻了生命中难以抗拒的宿命感,即使呼唤也难以改变现状。

“峡雨难拘龙变化,空花深累蝶追陪”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风雨中的龙难以被束缚,象征着命运的不可预测;而空中的花朵吸引蝴蝶追逐,却无法真正留住,暗喻了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珠膏翠釜煎阴海,玉面丹炉避劫雷”则将视角转向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珠膏与翠釜、玉面与丹炉,分别代表了物质与精神的追求,而“煎阴海”与“避劫雷”则暗示了在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逃避。

最后,“薄命文姬谁赎取,不如青冢镇崔嵬”以历史人物蔡文姬为例,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蔡文姬一生多舛,最终葬于青冢,成为后世哀悼的对象。诗人在此处提出疑问,谁能够为她赎取薄命?不如让她的墓冢成为永恒的纪念,镇守在崇山峻岭之间。这不仅是对蔡文姬个人命运的同情,也是对所有遭受不幸者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脆弱、无常以及命运不公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收录诗词(426)

黄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暑夜同子敬(其一)

月上海棠枝,光满空堂里。

栖鸟不同声,檐下长风起。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纸]韵

暑夜同子敬(其二)

夜永渐生凉,把卷当窗卧。

老树坠轻阴,时有流云过。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个]韵

暑夜同子敬(其三)

夜色澹无际,繁星如掷梭。

天西云一片,冉冉渡银河。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歌]韵

暑夜同子敬(其四)

幽虫吟复歇,灯影惨将灭。

四座悄无言,暗露滴风叶。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