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心月相士

十五以前月,清光逐夜生。

自朔以至望,浸长而浸盈。

十五以后月,明减而生魄。

自望以至晦,浸微而浸阙。

嗟彼天上月,有圆阙阴晴。

惟有心月月,天者常清明。

持此以鉴人,妍媸奚所遁。

此月不在天,月在尔方寸。

形式: 古风

翻译

十五之前的月亮,清辉每夜渐生。
从初一到十五,月亮渐渐圆满而丰满。
十五之后的月亮,明亮度减弱,开始出现阴影。
从十五到月末,月光逐渐微弱,直至消失。
感叹那天空中的月亮,有圆缺阴晴的变化。
唯有心中的月亮,永远清澈明亮。
以此来照见他人,美丑何处可藏?
这月亮并非只在天上,它就在你的心中。

注释

十五以前:指农历每月初一到十四。
逐夜生:逐渐显现。
朔:农历每月初一。
望:农历每月十五。
浸长:逐渐增长。
浸盈:充满、丰满。
明减:亮度减少。
生魄:出现阴影。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浸微:逐渐变微。
浸阙:逐渐消失。
天上月:指实际的月亮。
圆阙阴晴:月亮的圆缺变化。
心月:内心的月亮,比喻精神或情感。
天者常清明:指天上的月亮有时会阴晴变化,而内心则始终如一。
妍媸:美丑。
奚所遁:何处可以逃避。
此月不在天:真正的月亮在天空中。
月在尔方寸:而内心的月亮在你心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月亮从新月到满月再到下弦的变化过程,通过月亮的盈亏来比喻人生和世事的无常。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境,把握内心的明月,与外在世界的阴晴圉转相比较,体现了作者对于内心光明与外界变迁的思考。

诗的前半部分精准地捕捉到了月亮从新月到满月再减少的过程,这是自然界中最为人熟知的变化。"十五以前月,清光逐夜生"直白了月初生的明净与逐渐长足;"自朔以至望,浸长而浸盈"则形象地描绘出了新月到满月这一过程。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比人世间的虚幻与内心世界的真实。"嗟彼天上月,有圆阙阴晴"中"嗟"字表达了一种感慨,指出天上的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失,还会受到阴霾的影响。而"惟有心月月,天者常清明"则表现了内心世界的恒久与纯净,这里的"心月"是比喻,象征着不受外界影响的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持此以鉴人,妍媸奚所遁。"表达了通过观察月亮来反思人类的美丑善恶,以及个体在世间的位置和价值;"此月不在天,月在尔方寸"则强调内心之月才是真实可靠的,不受外界影响,是个人精神世界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月亮的变化,引发了对人生、世事以及内心与外在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也揭示了一种超脱尘俗、追求精神纯粹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88)

王义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字:元高
  • 号:稼村
  •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 生卒年:1214——1287

相关古诗词

千年调.游葛岭归有感

胜地独湖山,满堂贮风月。

歌舞太平气象,雪回云遏。

红鞋朱帽,隔岸唤船,芙蓉万叠。人稀到,这清绝。

因思旧事,庄敞平泉宅。莫与他人树石,对儿孙说。

难全晚节,不如一丘壑。住茅屋三间,任穷达。

形式: 词牌: 千年调

水调歌头.寿湖南胡太初

沆瀣金茎露,清洁玉壶冰。

分明昨夜,光见南极老人星。

山甫秀钟崧岳,傅说上符箕尾,造物为时生。

一代词科伯,飞上到蓬瀛。紫薇天,丹禁地,掌丝纶。

盘洲益国,个样人物只三人。

辞却翰林风月,故就湖湘霖雨,天下共为春,试看玉堂□,太半秉洪钧。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乙亥春永嘉归舟

宇宙邮亭耳,游子问舟归。

滩上滩下,转柁欲速□□迟。

安得泛河一叶,寻见江南归处,多只是旬馀。

此身无地著,惊浪湿征衣。独张翰,见风起,早知机。

谁把乘舟,偏重良策济明时。

夷岛人烟相接,恰在永嘉上浦,猛忆浩然诗。

乡闾万馀里,失路一相悲。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乐语

西山元是神仙境,瑞气郁森森。彩鸾飞下五云深。

急管递繁音。碧鬓□斜花欲颤,轻盈莲步移金。

紫檀催拍莫沈吟。传入柘枝心。

形式: 词牌: 贺圣朝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