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二首(其一)

西风落日怕登楼,倚遍阑干万古愁。

衰汉竟成三国误,秣陵不盖六朝羞。

江山有恨留青史,天地无情送白头。

击碎唾壶歌不尽,荒台残雨梦扬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秋风吹过,夕阳西下,我害怕登上高楼,倚着栏杆,心中满是无尽的忧愁。
衰老的身躯却误入三国的历史漩涡,秣陵啊,你承载了六朝的兴衰,如今却无法掩饰这耻辱。
江山承载着历史的悲愤,被刻在青史之上,而无情的天地却催人白头。
我击碎唾壶,歌声未尽,只留下荒废的高台和梦中扬州的残雨记忆。

注释

西风:秋风。
落日:夕阳。
阑干:栏杆。
衰汉:衰老的人。
三国误:比喻陷入三国历史的困境。
秣陵:古代南京的别称。
六朝羞:六朝时期南京的耻辱。
青史:史书,指历史记载。
白头:指年老。
唾壶:古代饮酒后常用以吐痰或盛酒的器具,此处象征壮志。
荒台:废弃的高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何梦桂的作品,名为《感寓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怀抱历史深重的情感,以及对过去历史事件的反思与无奈。

“西风落日怕登楼,倚遍阑干万古愁。”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分,面对西风和落日,不敢轻易登上高楼,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忧虑。"倚遍阑干"形象生动,传递出一种沉重的心情。

“衰汉竟成三国误,秣陵不盖六朝羞。” 这两句诗人提到了汉末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迁,以及对这段历史的失望和羞愧。"衰汉"指的是汉朝的衰败,而"三国误"则是指那一系列的战乱与分裂。"秣陵"指的是古都金陵(今南京),而"六朝羞"则表达了诗人对六朝文化遗产无法被妥善保存和传承下去的悔恨。

“江山有恨留青史,天地无情送白头。” 这两句诗强调了历史的深重怨恨,随着时间流逝而记录在青史之中,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无情流转、生命易逝的感慨。

“击碎唾壶歌不尽,荒台残雨梦扬州。” 最后两句则通过"击碎唾壶"这一生动细节,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情绪。诗人可能是在倾诉着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历史悲歌,同时"荒台残雨"和"梦扬州"又增添了一份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独到的历史观。

收录诗词(527)

何梦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籍贯:淳安

相关古诗词

赠尹巽斋易数

万有滋荄隐混蒙,谁开玄窍泄神工。

易经四圣羲周孔,数贯三天先后中。

执筴不须谈管辂,太玄休复问扬雄。

只今风起从何入,知得风来是巽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赠冯樵隐琴棋

纹楸漫灭■桐焦,赢得无何醉浊醪。

别墅功随淮上水,广陵人化里中蒿。

知音那似无弦好,当局何如不著高。

寻取旧樵归隐处,坐看尘世戏儿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赠边县尹(其一)

君家久富五经储,更有儿孙读祖书。

事究麟经明亥豕,理穷羲易得筌鱼。

枳丛不是栖鸾处,花县来观展骥初。

北道主人今有托,华山应得老骑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赠边县尹(其二)

声价中州第一流,双凫飞下锦溪头。

隐微去处求民瘼,潜伏中间破吏媮。

暮雨烟村无吠犬,去年荒土有耕牛。

昼帘馀暇浑无事,好去栽花待胜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