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入我牖

明月入我牖,娟娟满衣裳。

惊风飘疏竹,凌乱舞清光。

静坐不能眠,稍知秋夜长。

却思古人书,探编开缥囊。

一读三四反,人远心茫茫。

投编出庭宇,回步影徜徉。

长空散白露,暗落点青黄。

肃肃晨气动,满地自为霜。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明亮的月光照进我的窗户,洒满了我的衣物。
突然的风吹过稀疏的竹林,竹叶随风摇曳,清光四溢。
我静静地坐着无法入睡,渐渐意识到秋夜漫长。
我思念古人的书信,打开那装着书信的白色布袋。
反复阅读,心中思绪万千,仿佛与故人遥远。
我把书信投掷出门外,回头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徘徊。
高空中洒下白露,悄然落在青黄交织的草地上。
清晨的寒气开始涌动,地面仿佛被霜覆盖。

注释

牖:窗户。
娟娟:明亮的样子。
疏竹:稀疏的竹子。
缥囊:白色的布袋,古代常用来装书信。
三四反:反复阅读。
徜徉:徘徊,漫步。
白露:夜间凝结的露珠。
青黄:泛指青草和黄色的落叶。
肃肃:形容早晨的寒气。
霜:这里指露水凝结成的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月光、风声、竹影等自然元素,将秋夜的宁静与孤寂之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明月入我牖,娟娟满衣裳" 一句,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诗人的衣服上,营造出一种清凉而温馨的氛围。"惊风飘疏竹,凌乱舞清光" 中,风吹动了稀疏的竹叶,与月光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在"静坐不能眠,稍知秋夜长" 这一句中,诗人传达出一种对秋夜漫长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他无法入睡的孤独与寂寞。紧接着是"却思古人书,探编开缥囊",诗人在这深夜里翻阅着古人的文字,心中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思考。

"一读三四反,人远心茫茫"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阅读时的心境,书中的内容让他思绪万千,对远方的人产生了深深的牵挂。"投编出庭宇,回步影徉徉" 中,诗人的举动和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他将书籍放下,走到庭院中,身后的影子也似乎在跟随着他的步伐,流露出一种孤独的美。

最后几句"长空散白露,暗落点青黄。肃肃晨气动,满地自为霜" 描述了夜晚的露水渐渐凝结,天边开始出现曦光,而清晨的气息中带着一丝严寒,地面上自然形成了薄霜。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深远与寂静。

收录诗词(459)

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松明

亢龙泄流津,津融身自化。

苍鳞困摧剥,古鬣渐彫谢。

无地逃斧斤,岂愿耀深夜。

万牛空回首,踌躇叹广厦。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牧童曲

牧童喜晴卧溪曲,群牛互斗残我竹。

惊起旁行不肯来,闻呼却走如生鹿。

园夫奋詈辱其翁,老翁操箠自驱逐。

牛奔冲狂乱坏篱,补篱更剪溪边木。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物我

万物生芸芸,与我本同气。

氤氲随所感,形体偶然异。

丘岳孰为高,尘粒孰为细。

忘物亦忘我,优游何所觊。

形式: 古风

秉文荐对报罢赴任有诗示予遂和

广文予所知,京国十年旧。

出背锦囊归,人嘲饭山瘦。

去岁近臣荐,三接期在昼。

孤鸿铩翮久,高举或可就。

惨淡辞都门,颠顿不可救。

荡荡万斛舟,失在一孔漏。

相见嗟塌翼,谁与格困兽。

危根逐轻流,蹇步难远骤。

予庭有疏松,风声响泉溜。

墙阴多杂花,晴日渐妍秀。

都城帝子家,碧香寄新酎。

期君一来过,猎猎直飞袖。

形式: 古风 押[宥]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