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怀》由金代诗人王若虚所作,通过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书生在社会中的无奈与挣扎。
首句“枉却全家仰此身”,诗人以自责的口吻,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却无力承担起家庭责任的愧疚之情。一个“枉”字,蕴含了深深的自责与无奈,仿佛在说,让家人依靠自己,却未能真正给予他们应得的支持和保障,这是多么的遗憾和痛苦。
次句“书生那是治生人”,直指身份与现实的矛盾。书生,即读书人,通常被认为是以学问为业,而非以谋生为业。然而,在这里,诗人却感叹,这样的身份并不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家庭负担的来源。这一句深刻揭示了古代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压力下的尴尬处境。
接下来,“百忧耿耿填胸臆”,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无数的忧虑和困扰如同石头般压在心头,无法排解。这里的“百忧”不仅指生活上的困难,更包含了对个人命运、社会地位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深深忧虑。
最后,“强作欢颜慰老亲”,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年迈父母时的复杂情感。在内心充满忧愁的情况下,诗人仍然努力保持笑容,试图用虚假的快乐来安慰亲人,避免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痛苦。这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既体现了孝道,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境遇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压力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他们在艰难环境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