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战乱背景下诗人对京城的遥望和感慨。首联"烽火望平芜,流亡满路衢"以烽火连天和难民四散的景象,展现了战乱的残酷与社会动荡。颔联"万山双鬓白,四海一身孤"则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苍老,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颈联"闾左兴群盗,宫邻谶五胡"暗示了民间动荡和外族入侵的危机,"殿前鸣野雉,屋上起城乌"进一步渲染了荒凉破败的气氛。接下来的诗句"北海何时接,东门忽已芜"寄托了对故土重归的期盼,但现实却是"鸡声啼越石,鹃泪感尧夫",哀伤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感叹历史的变迁,"岂料新亭泣,俄惊督亢图"借用典故表达对国破家亡的痛心,"陆沉飞海水,参伐动星墟"描绘了国家沦陷的悲惨景象。"鬼竟谋曹社,人谁入郢都"揭示了敌人的阴谋和无人能救国的无奈。
尾联"全燕三日举,空莒一人无"以燕齐之地的对比,表达对抵抗力量的缺失的失望,"此水伤鸣犊,何庭哭勃苏"借典故抒发哀愁,"风尘方澒洞,阶地尚泥涂"再次强调了战乱带来的混乱和艰难。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