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列子(其二)

形动而生影,声动而生响。

无动而生有,自然非勉强。

有形必有终,死生互消长。

茫茫天地间,那能常俯仰。

鬼者即是归,当作归家想。

死人为归人,生人行何往。

一人失其家,世必为狂荡。

天下皆失家,曾莫知其枉。

圣人一生死,去来如反掌。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鉴赏

这首清代蕴端的《读列子(其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死的理解和人生哲理。诗中通过"形动生影,声动生响",形象地揭示了万物因运动而产生的现象,进而引出"无动而生有,自然非勉强"的观点,强调了事物的自然规律而非人为之力。

"有形必有终,死生互消长"阐述了世间万物有始有终,生死相生相克的关系,暗示了生命的循环与转化。接下来,诗人借"茫茫天地间,那能常俯仰"表达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浩渺,以及"鬼者即是归,当作归家想",将死亡视为回归的一种状态。

"死人为归人,生人行何往"进一步探讨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以及生者对于生命方向的思考。"一人失其家,世必为狂荡"警示人们家庭的重要性,失去归属感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最后,"天下皆失家,曾莫知其枉"揭示了当整个世界失去对生命意义的认知时,人们的迷茫和困惑。

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蕴端对生死、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16)

蕴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列子(其三)

人生有大化,天地皆密移。

死亡接老耄,少壮代婴儿。

貌色与智态,爪发与肤皮。

随生而随落,非复婴儿时。

其间不可觉,俟至后方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关山月

关山月,一年十二度圆缺。

平时不忍看,况是中秋节。

此际穹庐已尽眠,团团独对南来客。

关山月,玉宇绝纤尘。平沙明似水,矮树远疑人。

关山月,万里共清辉。回想闺阁里,应照流黄机。

停梭望明月,泪下沾裳衣。关山月,升自东海湾。

经天涉黄道,如输沈西山。

月轮有升沈,人生有往还。

月下计归期,白露湿衣寒。

几时桂魄满,方在故园看。

形式: 乐府曲辞

战城南

朝战城之南,暮战城之北。

阗然一鼓两阵交,杀气暗天太阳白。

将士奋呼击贼,无不以一当百。

矢石既竭,继以锋锷。自未至申,敌兵乃却。

将军战胜气如虎,立马军前点部伍。

西山日落东山昏,收兵渡河河水浑。

白骨堆中鬼语聚,黄沙田上寒邻屯。

战马惊鸣不肯行,腥风吹透伤刀痕。

旧卒三十万,半作离乡魂。

将军要封侯,未肯入雁门。

君不见汉李广,数不偶而奇。

又不见班定远,白头归已迟。

将军兮将军,胡不归享太平时。

形式: 乐府曲辞

灵佑寺丈室画松歌

高僧丈室素壁立,色如积雪光如湿。

卧云主人发清狂,泼翻一斗松煤汁。

由来笔可补化工,化出苍髯老黑龙。

老龙惟肯半身见,半身何处藏虚空。

龙性变化原无穷,头角插戟尾掉风。

行处雷电云雨从,岂知时序当严冬。

蛰龙垂首等蛰虫,丰隆捉龙掷壁上,更化百尺之老松。

老松前身是老龙,松龙虽别神灵通。

趺坐犹然风雨后,犹作涛声吼定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