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忠朴

楹何为折剑何借,须肯为拂粪肯尝。

马公布衾王公饭,石家锦障丁家香。

忠邪佞邪两无定,一雕一璞异其性。

忠朴先生躔法高,古今四者岂关命。

五九六馀能善恶,铁算不是并州错。

便从忠朴问如今,忠果谁忠朴谁朴。

形式: 古风

翻译

为什么折断了柱子,又向谁借剑?是否愿意擦拭污秽,是否敢于品尝苦涩。
马布的被褥是王公的待遇,石氏的锦绣屏风有丁家的香气。
忠诚、邪恶、谄媚、正直,这些品质难以定论,如同一只雕和一块璞玉,各有特性。
忠朴先生遵循法则高尚,古今四者难道只关乎命运?
五十九六之外,善恶交织,铁算并非并州特有的错误。
现在就从忠朴之道寻求答案,究竟何者是真正的忠诚,何者是朴实无华。

注释

楹:柱子。
折:折断。
拂粪:擦拭污秽。
尝:品尝。
王公饭:贵族的待遇。
丁家香:丁家的香气,可能指香气袭人的物品。
忠邪佞邪:忠诚、邪恶、谄媚。
雕:比喻有才华的人。
璞:未经雕琢的玉石,比喻朴实的人。
忠朴:忠诚且朴实。
躔法:遵循法则。
善恶:善行与恶行。
铁算:铁算盘,代指计算或判断。
并州错:并州(地名)的错误,可能指误解或偏见。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者文天祥所作,名为《赠刘忠朴》。从诗中可以看出,文天祥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忠诚与邪佞、善恶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忠良不分、高下有别的态度。

“楹何为折剑何借”开篇即用象征手法,楹指的是房屋的椽木,这里比喻坚定不移的立场;折剑则是古代的一种信物,用来比喻承诺与诚信。接着“须肯为拂粪肯尝”强调了对待事物要有选择性,不应一切都接受。

“马公布衾王公饭,石家锦障丁家香。”此处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不同的人品格和生活状态,马、王等都是古代的名族或人物,用来象征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品味。

“忠邪佞邪两无定,一雕一璞异其性。”这句强调了忠诚与邪佞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需要通过具体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品格。雕、璞都是古代的玉器,比喻不同的人品如同不同的玉石,有着各自的特质。

“忠朴先生躔法高,古今四者岂关命。”诗人此处赞美刘忠朴先生的品行与学问,认为他的德行和学识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非是由命运所决定,而是个人修养的结果。

“五九六馀能善恶,铁算不是并州错。”这里强调了对人品的判断应基于其行为,而不应受外界因素干扰。数字五、九、六、七各有特定的寓意,在此用来比喻不同的人性;“铁算”指的是古代用于计数和占卜的一种工具,象征着客观公正的判断。

最后,“便从忠朴问如今,忠果谁忠朴谁朴。”诗人直接向刘忠朴提问,在当下这个时代,何为忠诚,何为邪佞?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质疑和批判,同时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品行的一种自省。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文天祥个人的道德观念,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士人对于忠良、善恶的普遍关注。

收录诗词(977)

文天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字:履善
  • 籍贯:浮休道
  • 生卒年:1236.6.6-1283.1.9

相关古诗词

赠刘矮跛相士(其二)

媻姗三尺躯,举止如不扬。

瞻视照肝胆,音吐何琅琅。

君看水中凫,不及鹤胫长。

昔闻夔怜蚿,未闻一足僵。

万物各自适,形色安足量。

子言良有理,与子持酒浆。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赠许柏溪惟一

长风吹飞藿,蜻蛚吟野草。

流光速代谢,兴怀令人老。

游子中夜起,悠悠酣且歌。

明月委清照,江湖秋涉多。

岂无临淄鱼,亦有邯郸酒。

怀古招王孙,登高重回首。

形式: 古风

赠余月心五首(其二)

我生之辰月宿斗,如何谤誉由箕口。

月明只合醒眼看,斗亦何须挹浆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有]韵

赠周东卿画鱼

观君潇湘图,起我濠上心。

短褐波涛旧,秋雨菰蒲深。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