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窗空雨声晚

枕上闻秋雨,愁声万古同。

孰知残夜晓,冷浸一窗空。

窈窕闲筝雁,交疏结网虫。

卧听千叶雨,不似五更风。

渭水人分内,巴山客梦中。

山城清漏断,惟是滴梧桐。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鉴赏

这首宋末元初诗人刘辰翁的《秋景·窗空雨声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雨中的静谧与愁绪。首句“枕上闻秋雨,愁声万古同”,开篇即点明主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愁绪的秋夜之中。诗人通过“愁声”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秋雨的声响,更寄托了内心的忧愁,仿佛这愁声穿越时空,与古今人的愁绪共鸣。

接着,“孰知残夜晓,冷浸一窗空。”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寒冷与孤独,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未来的不可预知,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寂寞感。而“窈窕闲筝雁,交疏结网虫”则运用比喻手法,将秋雨比作筝弦上的音符,轻柔而悠长;同时,也借“网虫”的形象,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卧听千叶雨,不似五更风。”这两句对比鲜明,前一句描述了在寂静的夜晚倾听雨声的情景,后一句则以“五更风”来反衬雨声的柔和与宁静,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平静。

最后,“渭水人分内,巴山客梦中。”这两句通过引用地名,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感。“山城清漏断,惟是滴梧桐。”则以深夜的寂静和梧桐树的滴落声,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深邃的氛围,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秋夜雨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孤独与愁绪的深刻反思,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秋景.悠然见南山

异代羲皇上,馀生晋宋间。

悠然无一事,政尔见南山。

西曲风流远,东篱意思闲。

吹衣凉浩荡,矫首碧孱颜。

双蝶来何晚,白云相与还。

是中秦博士,相识少相关。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秋景.寒城菊自花

菊满荒城道,馀生一笑难。

地非行乐旧,花自向人寒。

风雨何登览,江山共屈蟠。

无人簪帽去,有蝶绕篱看。

此处尤堪赏,明朝已是残。

渊明生晋晚,不及禊高兰。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秋景.十日菊

一年看九九,十日见炎凉。

菊有霜前操,人无节后香。

就令无宿酒,也不似重阳。

一夜寒英老,多情旧雨黄。

帽如前度落,蝶更几时忙。

我不知何夕,相收足晚凉。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秋景.客愁连蟋蟀

梧桐惊客梦,去住两茫然。

晓觉鸡鸣未,愁惟蟋蟀连。

江湖无汉地,家世本秦川。

唧唧月共语,涓涓人独眠。

青灯寒四壁,衰鬓织千年。

唐晋他人有,荒凉故殿前。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