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清晨在殳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首句“夜雨四檐纪,坐待扶桑暾”描绘了夜晚雨后的清晨景象,诗人静坐等待着太阳升起,充满了对新的一天的期待。接着,“天高无馀滓,初景方宴温”写出了天空的清澈和初升阳光的温暖,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两句通过黄鹂和白雁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诗人接着表达了对居住环境的喜爱,“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流露出对远离尘嚣、宁静生活的向往。
“时枉道人过,或逢田父言”则展示了诗人与周围人物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然而,诗人的思绪并未停留在眼前的宁静之中,“伤哉乱离后,衣冠今几存”表达了对战乱后社会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担忧。
最后,“赋敛日已亟,何地为桃源”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赋税沉重、民不聊生状况的忧虑,以及对理想中的避世桃源的渴望。“结茅向绝逆,牧豕学公孙”则是诗人对于寻找心灵归宿、追求简单生活态度的表达,希望能在远离尘嚣的地方,过上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