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日常生活的常见事物为喻,探讨了生死和时间的深刻哲理。首句“睫常在目前,如何目不见”,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短暂易逝,明明就在眼前,却往往被忽视。接下来,“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进一步强调死亡的必然性,即使深知其存在,人们仍难以避免忧虑。
诗人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人们常常追求遥远的事物,而忽视了身边的幸福,“好高穷远深,至近反忽慢”。然而,“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暗示真正的幸福可能就在身边,如同银河横亘在日常生活的床席之间,提醒人们珍惜眼前。
“万古亦非遥,一息长无算”强调时间的无情流逝,即使是漫长的万古,也比不上一刹那的呼吸。诗人以老彭(长寿之人)与殇子(早逝之人)为例,说明寿夭并非绝对,生命长短并非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静观蜉蝣羽,可同白石烂”借用蜉蝣短暂的生命与坚硬的白石作对比,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认为即使如蜉蝣般短暂,也能与永恒的白石共存于时间的长河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读者思考生死、幸福和时间的深层含义,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