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兴(其二)》是宋末元初诗人方一夔所作,通过“不露文章世不惊,由来天亦厌虚名”两句,开篇即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人认为真正的才华无需刻意显露,自然会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上天也厌恶那些徒有虚名之人,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接下来,“弦歌夫子穷将圣,风雅灵均死独清”两句,运用典故,以孔子和屈原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追求道德完善和精神高洁的主题。孔子在困厄中仍能保持圣贤之德,屈原虽遭贬谪,却坚守清白,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赞美。
“其道卷怀何足恨,斯文得与岂无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坚持道义、追求真善美的决心,即使遭遇不公或误解,也不应感到遗憾,因为能够与高尚的学问为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最后,“长歌独坐沧浪水,休说他年起濯缨”两句,描绘了一幅孤独而自由的画面,诗人独自坐在沧浪之水旁,长歌当哭,表达内心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即便是在平凡或艰难的日子里,也要保持清洁、纯净的心灵,不被世俗所染。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方一夔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决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